王永庆简介(捐建4200所学校,又向汶川捐款1亿,一条毛巾却用20年)(王永庆做的慈善)

2008年,汶川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大地震,一位远在美国的台湾富商听到手下的汇报后,很长时间沉默不语。

见到这种情形,手下人建议说:“要不咱们也捐个100万?”

他沉思了一会儿说道:“捐一个亿吧,国家有难。”

这位在祖国危难之际一掷千金的台商,就是曾经的台湾首富、台塑集团的创办人,被誉为“台湾经营之神”的王永庆。

他的个人资产近千亿,曾在大陆投资数百亿,一生捐款数十亿,在大陆捐资建设了4200多所希望小学……

但他一条毛巾能用20年,一个信封能用十几次,一张卫生纸都要撕成两半用……

他是世界最“抠门”富豪,也是史上最“低调”慈善家,更是大力支持两岸和平统一的爱国商人。

一个人拥有精明的头脑,或许能让他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

但是拥有一份高尚的品格,却可以让他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靠着精细的服务打下事业基础

1917年,王永庆出生在台湾一个贫苦的茶农家庭。

他刚学会走路的时候,就跟着母亲外出捡煤块、木柴补贴家用,吃饭也是饥一顿、饱一顿的。

长到了7岁,父母实在不忍心让小永庆失学,就拿出家中全部的积蓄,把他送到了10多公里外的小学校念书。

小永庆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哪怕背着用破布做的书包,每天赤着脚,在路上奔波两三个小时,也从不叫苦。

可是,就是这样艰难的求学之路,王家也没能维持多久。

小永庆9岁那年,爸爸卧病在床,全家的重担都落在了母亲身上,最后,他勉强读到小学毕业,就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学校。

为了摆脱贫困,15岁的王永庆一个人来到嘉义县城,在一个米店里当起了小工。

学了一年之后,王永庆觉得自己有把握独立经营米店了,就恳求父亲帮他借了200元本钱,在嘉义开了一家小小的米店。

当时的嘉义县城,已经有了30多家米店,大多数人家,都有自己固定的买米的店铺。

王永庆的米店刚开张,基本没有什么客户,王永庆只能背着米,挨家挨户上门推销。

可是,谁会买一个陌生的小商贩登门推销的米呢?

然而,眼前的困难压不倒王永庆的信心,他决定要从米的质量上寻找突破口。

那时候,稻谷的收割和加工技术很落后,米里时常掺杂着石子和稻壳,人们在做饭之前,都要花费很多时间淘米。

但大家对这种现象,早就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可王永庆却从这司空见惯的事情上,寻找到了突破口。

为了提高质量,他和弟弟们一起动手,一点点把米里的的沙石和杂质去除掉,然后再拿出去卖。

渐渐地,小镇上的人们尝到了甜头,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王永庆的米,吃起来又干净、又省力。

但王永庆没有就此满足,他继续在细节上下功夫。

当顾客前来买米的时候,如果王永庆看到缸底还有剩下的陈米,他就会把陈米预先倒出来,然后放到新米的上头,避免陈米变得更陈;

每次顾客买米,他都会询问他们大约会吃多久,然后仔细记到小本本上,等到客人快吃完的时候,他就主动登门送米,这种便利,一般很少有人会拒绝;

遇到上了年纪的老人来买米,王永庆都会亲自送米到家,并且嘱咐老人,以后他会定期送米上门。

王永庆这些精细周到的服务,让顾客大受感动,没过多久,他的生意就超越了大部分的老店。

随着生意越做越大,王永庆不满足只是卖米了,而是思考着如何开拓新项目:在繁华地段租大店,开办碾米加工厂……

正是这种不安于现状、不断求索的创新精神,让王永庆开始了他问鼎台湾首富的道路。

善于打破传统捕捉商机

就在王永庆的米店蒸蒸日上的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受战争影响,王永庆被迫关闭了他经营了十年的米行。

但是,一个善于捕捉商机的人,是不会被社会的局势困住手脚的。

抗日战争结束后,整个台湾满目苍夷、百废待兴,各地都在大兴土木重建家园。

王永庆一下子从这里看到了再次发达的机会,他毫不犹豫地拿出之前积累的资金,做起了木材生意。

那时候,圆木都是泡在水里的,很难清点,如果不清楚木材的数量,买卖时很容易亏本。

王永庆每次都是深夜泡到水池中,认真清点木材的数量,每次都能胸有成竹地完成买卖。

就是这种不怕吃苦、追根究底的执着精神,让王永庆不到30岁,就拥有了五千万的积蓄。

那时候,一般工人的月薪大约只有几块钱,王永庆的财富在当时可以说是天文数字了。

就在人们蜂拥涌入木材行业的时候,王永庆却选择了急流勇退,离开了这一行,并把视野转向了新的领域。

当时,台湾的化学工业一片空白,社会急需发展的行业是纺织、水泥和塑胶等工业。

尽管对塑胶行业一无所知,王永庆还是决定向这个最有前景的行业进军。

经过周密的调查研究,并且拜访了许多专家,他终于创办了台湾岛上第一家塑胶公司。

可是投产之后,王永庆立刻遇到了销售问题,大批的产品卖不出去,资金在一点一滴的耗费,塑胶公司随时可能倒闭。

看到仓库里积压的塑胶粉粒,很多人都劝王永庆减产,以避免更大的损失。

但是王永庆却反其道而行之,下令扩大生产,这让他当初好不容易争取来的合伙人,也不敢跟着他冒险了。

面对合伙人的纷纷退出,王永庆变卖了自己所有的资产,准备来个背水一战。

他不仅加大了产量,还在南亚,投资成立了自己的塑胶产品加工厂,将一部分塑胶原料自产自销,进一步加工出成品投放市场。

事实证明,王永庆是对的!

随着产量的加大,产品的成本价格也降低了,销路自然就打开了。

原来,王永庆早就进行了市场调查,产品卖不出的原因出在价格上,只要想办法降低价格,完全不用担心没有市场。

就这样,台塑公司和南亚公司双双大获其利,而他的公司,也最终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塑胶粉粒生产企业。

这就是王永庆,时刻能够想在别人前面,做在别人前面,永远不被传统的思路禁锢住头脑。

打造独特的经营理念

在王永庆的管理下,1984年,台塑集团下辖的九个跨国公司的资本总额,已经达到45亿美元,是台湾唯一进入世界50强的企业王。

随着王永庆的事业越做越大,他的投资理念也逐渐被商界奉为神话。

就连一贯以经营业傲视世界的日本企业家,也对王永庆由衷的钦佩,把他称为“台湾的经营之神。”

而这一切成就,都离不开他在商海多年的打拼中,创造出的一整套科学的经营理念。

在王永庆的经典理念中,“冰淇淋理论”、“瘦鹅理论”是最为出名的。

所谓“冰淇淋理论”,就是说如果你想卖冰淇淋,一定要在冬天开张。

因为这个季节顾客少,这会倒逼店主想尽办法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搞好宣传、稳定客源。

一旦夏季来临,这一切前期的积累工作就会迅速爆发,顺利迎来事业的高峰期。

而王永庆本人,就是多次在经济不景气的时期创业,奠定好自己的商业基础,并在经济复苏的过程中抓住好时机。

至于“瘦鹅理论”,同样是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建立自己的长远目标。

1941年前后,农村家家户户都养鹅,但是因为物资匮乏,家鹅只能吃野菜,一个个瘦的皮包骨,原本能长到四五斤的月份,也只有两斤左右。

王永庆在心中盘算着:两斤的鹅毫无用处,怎么才能解决这个难题呢?

经过仔细的观察分析,他发现农村采收高丽菜之后,会习惯把粗叶丢弃在田地里。

他就雇人去捡拾这些菜叶,然后去碾米厂买回廉价的碎米和稻壳,自己配成上好的鹅饲料。

然后,他再从农家低价买回瘦鹅,这些饥饿已久的鹅们,看到饲料就没命地狂吃。

结果,不出两个月,两斤的瘦鹅迅速就长到了七八斤。

这个经验让王永庆意识到,长期的忍饥挨饿的瘦鹅,在恶劣的环境下积累了顽强的生命力,一旦遇到机遇,更容易爆发强劲的活力。

无论是商场还是生活中,王永庆的这些道理,都能带给人极大的启迪。

因此,王永庆也被台湾企业家评为“最佩服的企业家”之首,阿里巴巴的马云、玻璃大王曹德旺、富士康的郭台铭等众多企业家,也都将王永庆奉为自己的精神偶像。

为爱国事业倾尽全力

古人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如果仅仅是一个成功的商人,王永庆还不足以被推上神坛,真正让他被后人铭记的,还是他卓尔不凡的人格魅力。

作为台湾首屈一指的富豪,王永庆日常的节俭程度,几乎到了让人惊讶的地步。

他不仅吃穿用度非常节省,而且生活中从不浪费,平时喝咖啡时添加的奶精,他都要用咖啡冲洗的一丝不剩。

就是这样一个对自己节俭入骨的人,却在慈善事业上一掷千金。

因为从小被迫辍学,王永庆对教育事业有着极大的热忱,加之对祖国无限的热爱,他计划有生之年,要在大陆捐资建设一万所希望小学。

尽管临终之时,他的这个心愿只完成了4200多所,但是这份爱心,已足以让世人动容了。

虽然汶川地震时,他的一亿捐款,创下了台商捐款的最高纪录,但是相比他对祖国的贡献来说,这仅仅是冰山一角。

长期以来,他不仅斥巨资在大陆投资办企业,在医疗、生产建设中捐资无数,而且还为两岸的统一大业竭尽全力。

1989年之后,国外对大陆进行了经济封锁,王永庆却顶着巨大压力,第一时间来到北京会见国家领导人。

他的这一举动,无形中带动了更多台商对大陆进行投资,他也因此被视为台湾企业的政治风向标之一。

有人说,王永庆前半生在台湾,后半生在大陆。

而他却说:“台湾和大陆原本就是一个中国,台湾人就是中国人。”

这个时刻不忘炎黄子孙根本的老人,几十年来,为了祖国的发展倾尽了毕生的精力。

2008年10月15日,王永庆在睡梦中安然辞世,享年92岁。

王永庆的一生,为世人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印记,而共和国的史册上,也将永远铭记这位爱国台商的不灭功绩。

. END .

【文| 池鸿】

【编辑| 毛毛雨 】

【排版 | 毛毛雨】


往期精彩推荐:

鲁迅原配朱安:独守空房41年无爱无性,临死唯一要求也被拒绝

她是鲁迅力荐的才女,汤唯曾饰演她,却一生坎坷只活了31年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