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凤雏是谁(性格有缺陷的三国蜀汉超级参谋长:立功心切的凤雏先生庞统)(三国演义中的凤雏指的是什么)

三国小人物志0049:立功心切的凤雏先生——庞统

本文作者为黄昏深处,主编为萨沙,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庞统,字士元,是三国时代刘备麾下的军师,曾在刘备的入蜀战役中屡献奇策,立下过不小的功劳。

在《三国演义》小说中,更是将他演绎成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名号为“凤雏”,与名号“卧龙”的诸葛亮齐名。二人一龙一凤,可谓是豪名满天下,甚至有着“凤雏卧龙,得一人可安天下”的江湖传说。

不仅如此,演义小说还将庞统的相貌描述为“浓眉掀鼻、黑面短髯、面容古怪”,可谓是奇丑无比。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风度翩翩”的诸葛亮,成为鲜明对比。

也正是由于其貌不扬,使得庞统仕途不顺。先是在江东郁郁不得志,虽然在赤壁之战中配合完成了连环计,但还是得不到孙权的重用。后来在刘备麾下,也因为长相问题而被刘备厌恶,只担任了“耒阳县令”这样的小官……

直到后来,在诸葛亮的一再举荐之下,刘备才逐渐了解了庞统的才能,并对其委以重任,担任“军师中郎将”,率大军入蜀。

然而,在攻打雒城的时候,庞统“疑亮欲争功”,固不听劝阻领兵先行。结果中了蜀将张任的埋伏,身中数箭,殒命落凤坡……时年仅36岁(和江东大都督周瑜一样)。

应该说,《三国演义》里的庞统,给人的感觉就是“另一个”诸葛亮。同样的才华横溢、才能出众,也是同样的深谋远虑、神机妙算……二人共事一主,可谓是刘皇叔的左膀右臂,一同为了“兴复汉室”的大业而各施其力。只可惜庞统过早陨落,导致之后的蜀汉仅能靠诸葛亮一人独立支撑。要不然,如果庞统尚在,那么三分天下之后的历史走向,还很难说……

然而,历史上真实的庞统,和演义小说中所描述的形象,还是颇有些差别的。他号称“凤雏”、才能出众是真;他与诸葛亮地位齐平,在刘备麾下颇得重用也是真;但他绝不是诸葛亮的翻版,他们二人在刘备麾下所扮演的角色、定位,都是完全是不同的。

今天,我们就翻开史书上的记载,来好好还原一下庞统,这位“凤雏先生”的真实面目,并尽量给他一个客观的评价。

我们首先需要参考的资料,还是陈寿所著的《三国志》。

在《三国志-蜀书》中,庞统的传记记载于《蜀书七-庞统法正传》。就此可以看得出,在陈寿的笔下,庞统的地位是低于诸葛亮的(诸葛亮独占《蜀书五-诸葛亮传》)。但是也高于蜀汉其它人物(其它人物都是3-5人共占一篇,如《关张马黄赵传》,《许麋孙简伊秦传》等)。

而《庞统传》全文加上标点符号,总共为1074字,这个传记长度,长于《三国志》中所记录的大多数人(一般都是只有几百字)。但是比起《诸葛亮传》长达6000多字的篇幅来说,就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了……

《庞统传》里面记载了些什么内容呢?首先记载了庞统的表字、籍贯,以及他“少时朴钝,未有识者”,意思是说他从小貌不惊人,显得有些鲁钝,故而旁人都不了解他的才能……看得出,演义小说上对庞统“先不得志”的描述,其实是有根可寻的。庞统确实年少时比较低调,后来才逐渐展示出了才能。

然而,关于庞统的相貌丑陋,《三国志》中记载他只是相貌普通,显得有几分木讷而已。而非是如小说中所描述的那样,浓眉掀鼻、黑面短髯、面容古怪……可谓是相貌奇丑,甚至丑出了高度。就此可以肯定,关于庞统相貌丑陋这一点,完全是罗贯中的夸张虚构。

接着,我们再来看看“凤雏”二字的来历,以及庞统初入仕途的过程。

据史料记载,庞统最早出名,是由于司马徽的评价。当时司马徽居于颍川,清雅而擅长识人,在与庞统互谈了一天之后,觉得此人满腹经纶,在整个荆襄之地,没有人能与他相比。于是,庞统的名声也就由此而传开了……

(《三国志-庞统传》记载:徽甚异之,称统当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

至于“凤雏”的名号,正史上并未记载,只是在地方史料《襄阳耆旧记》(习凿齿所著)中提到,襄阳名士庞德公曾经称赞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司马徽为“水镜”,三人均是才能出众,可辅佐君王的大才。

(《襄阳耆旧记》记载:诸葛孔明为卧龙,庞士元为凤雏,司马德操为水镜,皆庞德公语也)

由此也可以看得出,所谓“凤雏卧龙”的称号,其实只流传于荆襄地界,而且噱头的成分居多。更没有什么“凤雏卧龙,得一人可得天下”之类的夸张说法。

而庞统的入仕,最早工作的本郡的“功曹”,也就是类似于现在办公室行政助理一类的职务。虽然职务不高,但庞统就像是“好好先生”一样,喜欢评价别人,而且只评价别人好的地方。甚至于被他评价的人,往往都超过其实际才能……

别人不理解庞统这种做法,于是满腹疑问地去请教庞统。

庞统对此的应答是:“方今天下大乱,正义之道逐渐衰退,善人少而恶人多,我想兴起这样的风俗以达到助长正道的目的,所以要宣扬好的榜样,改善世风,如果不这样做,善人会越来越少。十个人当中如果可以改善五个人,就可以将此事完成一半,进而达到教育世人的目的,使有志向的人可以自己勉励自己,这样难道不行吗”?

(《三国志-庞统传》记载:统答曰:“当今天下大乱,雅道陵迟,善人少而恶人多。方欲兴风俗,长道业,不美其谭即声名不足慕企,不足慕企而为善者少矣。今拔十失五,犹得其半,而可以崇迈世教,使有志者自励,不亦可乎?”)

就这样,庞统也算得上是慢慢名声鹊起。后来他到了东吴,在周瑜麾下担任功曹,与江东人士陆绩、顾劭、全琮等,也是颇有些交情。在赤壁之战以后,周瑜暴病死于巴丘,也是庞统担任“送丧使”,将周瑜的死讯带回江东……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柴桑口吊孝”,就是以此为原型而改编的。罗贯中将故事的主角由庞统改为诸葛亮,将“送丧讯”的内容改为“吊孝”,再给诸葛亮渲染上一段声泪俱下,感动众人的“悼词”,便成就了大家所耳熟能详的“孔明哭周瑜”桥段……

以上这些,就是庞统的早年经历。从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出,庞统确实是个比较有想法的人物。从一开始借助司马徽之口获得名声,再到后来乐于评价他人,刻意培养别人的名声……这一切都说明,庞统是个意欲“有所为”的人。

他意图凭借自己的能力,在这个乱世之中混出名声来,并投靠到一位明君麾下,就此干一番事业。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一开始在刘表统治荆州的时候出来当官(功曹),后来又投靠到江东,在周瑜手下为官(还是功曹);再到后来刘备占领了荆州,又跑到刘备那里去当官……

原因很简单,刘表在荆州只是个名义上的执政者,荆襄八郡的军政大权基本上都掌控在“蔡,张,蒯”三家人的手中,留给外姓人的职位并不多。至于江东,人才济济就不说了,庞统又不是本土人士,所以也得不到太多的重用。

而新占领荆州的刘备,手中不仅有着“刘表长子”刘琦这张王牌,还有戴着一顶“皇叔”的帽子。而且,刘备不但一向保持着仁义道德之名,还具备极强的军政能力,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控制并安顿了荆州之地,整个集团正值蒸蒸日上的上升期……

所以,庞统在这个时候回归荆州,投奔刘备,无疑也是看中了刘备巨大的发展潜力,可以给自己以充分的发挥空间(这点倒是和诸葛亮的想法如出一辙)。

不过,也正因为如此,庞统才在刘备任命他为“耒阳县令”的时候,才会干出“整日饮酒,不理政事”的事情来。因为在他看来,他之所以辞去江东的“功曹”不做,回到荆州投到刘备麾下,就是为了让自己的才能有所发挥。结果刘备却只给他一个“知县”的职位,比功曹高不了多少,他就以此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以及不愿从基层慢慢做起的想法……

在《三国演义》中,写道是张飞和孙乾来耒阳县巡视,看到庞统不理政事则大为不满。结果庞统半天之内就处理完了积压半年之久的公务,使得张飞非常佩服,并亲自向刘备极力推荐庞统……

然而在史料记载上,庞统只是因为懒政而被刘备罢了官。而真正力荐庞统的人,是江东的鲁肃,他写信告诉刘备,庞统是做大事的人,绝非是只当个县官的百里之才……这时候诸葛亮也在一边侧打旁敲,才使得刘备召见庞统。一聊才觉得,庞统真不是普通之才,于是立刻提拔为“治中从事”,后来还提升为“军师中郎将”,地位与诸葛亮齐平……

(《三国志-庞统传》记载:先主领荆州,统以从事守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吴将鲁肃遗先主书曰:“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诸葛亮亦言之於先主,先主见与善谭,大器之,以为治中从事。亲待亚於诸葛亮,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

从此,庞统真正走上了人生巅峰,并由此做出了他这一生中,在历史上留下最浓墨重彩的事情:助刘备入蜀得川。

我们知道,占领益州西川,是刘备很早以前就作好的规划。早在和诸葛亮一同定下的“隆中对”中,二人就定下了联合孙权,打败曹操,先取荆州,再拿益州的计划……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然而,计划虽然订好,但具体实施起来却并不容易。先且不说蜀道艰险难行,关隘极多。而且蜀中的统治者刘璋,虽然没什么本事,但继承父业,两代人好歹也在蜀中经营了有数十年的时间,政权稳定且百姓安居。

再说了,刘备虽然新得荆州,但地盘并没有拿全,荆州北部的地方如樊城等,还是在曹操的控制之下。也就是说,刘备一边要面对北方曹操的压力,一边又要应付江东孙权的“催讨”,手里就这么几万人马,粮草也不多,根本无暇他顾。这个时候想要抽出兵力,去强行攻打地势险要,且兵多粮足的益州蜀中,无疑于天方异谈。

这个时候,有两个关键人物的出现,帮助刘备打开了“入川”的局面。

首先是突然到访的法正,他带来了刘璋的命令,请刘备入蜀,共同对付北方汉中,来自张鲁的军事威胁。如此一来,刘备入蜀的障碍就被完全扫除了,他可以大摇大摆地带着人马入川,而不用担心蜀中地形和刘璋军队的阻挡。

不仅如此,法正作为蜀中“东川派”的代表,还秘密表达了,希望刘备能借此机会取代刘璋,成为蜀地新主的意思……如此天赐良机,无疑是令刘备感到喜出望外,但也多少有几分犹豫不决。

刘备犹豫的是什么呢?其一自然是担心自家老巢荆州,在曹操和孙权的虎视眈眈之下。自己现在荆州坐镇着倒还好,但要是率兵入川,兵带少了不够用,兵带多了必然造成荆州防务的空虚。到时候要是西川一时间拿不下来,老窝又被孙曹某一方端了,岂不是得不偿失?

其二,自然就是自己的名声问题。刘备一向以汉室宗亲,仁义之名而著称,也是靠着这样的好名声,才能起家走到今天。之前他取徐州,取荆州,都算是取的无主之地,名正言顺且理直气壮(徐州是陶谦让过来的,荆州是刘表去世后以刘琦的名义占据的)。

而这一次,是要真正玩个“鸠占鹊巢”之计,打着帮刘璋教训张鲁的幌子,最终却是要硬生生抢人家的地盘。更何况,刘璋也是汉室宗亲,刘备去强占人家的地盘,无异于会在全天下人面前,落下“同室操戈相争”的口实……

这时候,又是庞统出来说话了。他告诉刘备,在乱世之中,就不要太拘泥于陈规。地盘这个东西,不仅是有德者能居之,还需要有能力,有才干的人,才能配得上。

如今刘璋空领益州这么一块宝地,自己却无能力治理之,区区北境一个张鲁就能搞得他焦头烂额,要请外人来帮忙摆平……试问这样的人,又怎么可能有效保护自己的领地和人民?还不是早晚会被曹操这样的奸雄强占……

既然如此,还不如先下手为强,借助刘璋请我们入川抵御张鲁的机会,就此把益州之地拿下。更何况,以法正等人为首的东川派,已经对我们表达了欢迎之意,我们入川之后,完全可以借机拉拢和收买蜀中的其他人士,这样完全可以兵不血刃,就代刘璋而入之。到时候,再封给刘璋一块地盘,让他作个衣食无忧的安乐王爷,就不怕堵不住天下人的嘴!

至于荆州这边的问题,庞统也隐晦地告诉刘备说:之所以我们的荆州之地,一直被曹操和孙权所惦记,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不够强大。只要我们占据了益州,将两州连成一片,人口土地都翻着倍的涨!到时候兵强马壮了,看还有谁敢小瞧我们?

可以说,庞统这番说辞,不可谓不高明,不但打消了刘备所一直以来的各种担忧,更是侧打旁敲地告诉了刘备一段“潜台词”,那就是自己可以作为刘备军团“西进”的主将,帮助刘备在短时间内拿下益州……

事实上,在之后的入川战役中,刘备确实是让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坐镇荆州,自己则带着庞统,黄忠,魏延等人入蜀。而庞统始终都跟在刘备身边,随时出谋划策,实际上是担任着主将和首席军师的职务。

由此也看得出,庞统其实也是颇有几分“立功之心”的。虽说不见得是如同《三国演义》中所描述的那样,想和诸葛亮争风头,抢头功。但他意图借助这次入川的机会,展现出自己的本事,为刘备立下大功的想法,却是真实的。

也正是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庞统在刘备入蜀的各项军事行动中,显得有几分偏急躁和激进,并最终为此而意外赔上了性命……

我们来具体解读一下,庞统在入川战役之中的各种表现:

首先,在刘备刚到涪城,与刘璋首次相会的时候,庞统便暗中劝刘备,趁宴会的机会将刘璋劫持,实施“斩首行动”。这样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小的代价占领益州……

(《三国志-庞统传》记载:益州牧刘璋与先主会涪,统进策曰:“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

毫无疑问,刘备拒绝了这样的提议,因为这样太过于冒险,成功率也不高。而且,刘璋是蜀中主人,刘备则是新到的客人,一来就玩鸿门宴这一套,客人绑架挟持主人,对于一向注重名声的刘备来说,并不可取。

如果成功了还好说,可以借助各种手段把事情摁下去,反诬是刘璋意图加害自己,不得已只能反击等等……但事情一旦失败,则等于是自我引爆,将数十年来积累下的好名声付之一炬,从此人设彻底崩塌,遭到天下人的唾骂……

接着,在刘备率兵屯驻葭萌关一年之后,觉得时机已经成熟,可以采取军事行动,和刘璋翻脸的时候,庞统又献上了有名的“夺蜀三计”:

上计:挑选精兵,昼夜兼行直接偷袭成都,威降刘璋,可以一举而定;

中计:装作要回荆州,引白水关守将杨怀、高沛来见,将其擒杀并控制关卡,而后进兵成都;

下计:就此退还白帝,连引荆州,之后再慢慢进军,逐渐蚕食益州……

结果,就如同《三国演义》中所描述的一样,刘备觉得上计太急,下计太缓,于是就选择了中计,和庞统一同指挥军队,从葭萌关一路南下。由于之前已经想办法收买了很多蜀中人士和守将,所以刘备大军这一路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很快就打到了涪城,也就是今天的绵阳市境内……

熟悉四川地理的人都知道,绵阳位于成都北面,距离成都不过100多公里。就算是古代的行政地域划分有所不同,道路规划也有区别,但不管怎么算,剩下的路程也顶多就是3,400里的路,基本上也就相当于快马跑两天的距离……

这时候,刘备觉得,成都已经是近在迟尺,很快就将是自己的囊中之物,可以说是唾手可得了。于是,提前觉得大功告成的他,兴高采烈地大摆宴席,犒劳将士,并庆祝胜利(《三国志-庞统传》记载:还向成都,所过辄克。于涪大会,置酒作乐)。

这时候,庞统和刘备之间,就产生了矛盾和冲突。颇有些高兴过头的刘备,乘着酒兴问庞统道:“今天这场宴会挺快乐吧?”而庞统却泼了刘备一盆冷水道:“在别人的土地上侵略讨伐,却当作快乐,这样可与您的仁义之名不太相符合啊!”

庞统这番话,难免让人感到不解。我们知道,最开始入蜀的时候,正是庞统劝导刘备,不要太在意名声上的问题,而是要以大局为重。只有想方设法将益州,这块易守难攻而又富饶的地盘拿到手,才能有一统天下,兴复汉室的基础……

而到了现在这个时候,庞统却又在拿“名声问题”作文章,在刘备兴致正高的时候,毫无顾忌地拂刘备面子……庞统这葫芦里,究竟是卖的什么药呢?

其实,庞统这是话里有话,他是想用这种方式来提醒刘备:虽然我们这一路进军顺利,离成都也已经很近了。但离攻下成都,且占领整个益州的目标,还是有一段距离。这个时候就开始大张旗鼓地庆祝,难免有点为时过早,得意忘形……

毫无疑问,庞统这种口无遮拦,而且是在宴会之上,众目睽睽之下的直言不讳,让已经有几分醉意的刘备非常发火。当即就将庞统请出了营帐,等于是以此在治他“君前无礼”之罪。

不过,片刻之后,刘备酒意一醒,便觉得刚才自己做得太过分,赶紧派人请回了庞统。庞统回到了营帐之后,也只是黑着脸坐在一旁喝闷酒,再也不说一句话,君臣二人之间,似乎又陷入了“冷战”的节奏……

最终,还是刘备先打破了僵局,带着调侃的语气试探庞统道:“军事先生,刚才到底是咱俩谁的错啊?”庞统自然也是聪明人,见刘备给了个台阶,也就顺势而下回到道:“主公,刚才咱俩都好像都有错吧?”

随着刘备的哈哈大笑,和庞统的莞尔释然,刚才的尴尬气氛就这么迎刃而解,酒席上又恢复了之前的欢乐气氛。

自此,刘备真正是听从了庞统的建议,从此以后再没有搞过这种,胜利尚未来临之前的“空头庆祝”。而庞统,也是意识到了自己性格中“过直”的问题,在“君臣相处之道”的修为上,还差些火候,以后可得注意这些问题,不能在公众场合损了主公的面子……

只不过,庞统还是没能剖析到,自己内心深处真正的问题所在。而这一点,才是真正导致他之后悲剧的根源……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庞统不是个淡名薄利的人,而是个欲有所为,甚至有些立功心切的人。从一开始离开强大的江东,投靠创业初期的刘备;到后来极力劝导刘备趁势入蜀,攻占益州;再到后来建议刘备摆鸿门宴,直接挟持刘璋……

这一切都说明,庞统在“功名”方面,是比较在意,甚至是有些心急的。也正是在这样的心态驱使下,他才会对刘备“提前庆功,花天酒地”的做法极度反对,甚至不惜当着众人的面,大拂刘备的面子……因为在他看来,建功立业才是头等大事,所有可能会有损这一点的,都应当坚决禁止……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庞统之死。

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庞统是因为自己的坐骑出了问题,所以和刘备临时换马。然后不小心在“落凤坡”踏入了蜀军的埋伏圈,并被误认为“骑白马的就是刘备”,才被蜀军弓箭手当作重点照顾的目标,中箭身亡……

然而在史料的记载上,庞统并不是死在敌人的伏击之下,而是阵亡在了攻打雒城的战役之中。

雒城位于今天四川省德阳市的广汉市(县级市)中,是川西平原的北大门,在古代也是通往蜀中首府成都的必经之路。而之前一直进军顺利,令沿路守军闻风逃跑或投降的刘备大军,也在这里碰到了真正的硬钉子。

之前,刘备一直以为刘璋暗弱,手底下也根本没有什么忠臣悍将。然而在雒城,他却遇上西蜀最后一员名将——胆略过人,且对刘璋忠心耿耿的张任!

不仅如此,守卫雒城的部队,也是刘璋麾下仅有的精锐部队,训练有素且士气高昂。再加上刘璋又派他的儿子刘循为监军,后勤粮草也十分充足……所以小小一座雒城关卡,在精兵勇将的守卫下,竟成为了刘备大军所无法逾越的天堑……

据史料记载,刘备率兵围困雒城长达一年有余,却就是破不了张任刘循等人的严防死守。而庞统虽精通兵法,谋略多端,却也拿这种“铁桶阵”式的龟缩防线,感到无计可施,无处下口。

而且,刘备又是客场作战,后勤不继。虽然此前已经传信到荆州,让张飞,赵云,诸葛亮等人率军入川,沿白帝-江州-江阳一线进军,从另一个方向上合围成都。但毕竟蜀道艰险,尽管张飞等人进军顺利,却还是远水难解近渴,缓解不了刘备在雒城下的尴尬形势……

只不过,这时候最急的人还不是刘备,而是在刘备身边的庞统。他是最迫切盼望立功的,也是最希望用这次“入蜀行动”,来证明自己能力,并奠定自己在刘备麾下地位的。而今,距离拿下成都,助刘备占领西川,已经只剩下一步之遥,却偏偏被卡在这小小的雒城不能动弹……

试想,要是等到诸葛亮,张飞等人率兵打过来,再攻破雒城,那应该算成是谁的功劳呢?就算是庞统在之前两年多的时间里,为刘备出谋划策,带兵打仗,立下过再多的战功。这次“攻城不克,反需援助”的事迹,就足以令他之前的光芒表现大打折扣……

从此,天下人在谈论起他庞统的时候,不免会冠以“浪得虚名”,“功亏一篑”等形容词。这对于自尊心极强,且立功心切的庞统来说,自然是无法接受的。

是的,这时候的庞统,已然是有点“功迷心窍”。而且,基于他的军事经验和战场形势分析,他判断出守城的蜀军,其实也到了强弩之末的时候。长期的围困消耗,和紧守不出,已经是疲惫不堪,士气低落,是时候给他们最后致命一击的时候了……

于是,庞统亲自领兵,来到雒城之下。一方面想借此鼓舞己方士气,另一方面也是想亲自指挥战斗,以便于亲自观察敌人防守上的薄弱点……然而在不知不觉间,庞统所处的位置过于靠近了对方城墙,也进入了敌人弓箭的射程范围。一支流矢就这么不偏不倚地,飞向了庞统的胸膛,并夺去了他年轻的生命……

(《三国志-庞统传》记载: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

其实,庞统的判断倒是也没错。就在他阵亡之后不久,雒城便被刘备大军攻破,守将张任刘循等人都当了俘虏。而雒城一破,成都无险可守,刘璋很快也在军事压力和劝降攻势的双重打击下,开城投降……长达三年之久的“入蜀战役”,最终以刘备的大获全胜而告终。

只是令人遗憾的是,作为刘备入蜀的得力助手,这场军事行动的总策划和总参谋长。庞统却意外死在了黎明前的黑暗中,没能等到胜利曙光来临的那一天。

当然,他的死也并非完全是偶然。作为军中大将+全军总指挥,为了破城立功,却冲在了大军的最前面……也就是说,真正导致他死亡的诱因,还是在于他立功心切的心态。

就此,我们应该如何来评价,庞统这个人物呢?

他有才能吗?肯定是有的,而且是相当出类拔萃的。别的不说,光是看看刘备在庞统死后的痛惜程度,甚至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一提到庞统就止不住流泪。还将庞统的家人也通通封官,以表彰庞统这一路而来的功绩(《三国志-庞统传》记载:先主痛惜,言则流涕,拜统父为议郎,迁谏议大夫)。

在后世人的口中,也往往给予庞统以很高的评价:

《三国志》作者陈寿:庞统雅好人流,经学思谋,于时荆、楚谓之高俊。法正著见成败,有奇画策算,然不以德素称也。儗之魏臣,统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俦俪邪?

东晋史学家袁宏:士元弘长,雅性内融。崇善爱物,观始知终。丧乱备矣,胜涂未隆。先生标之,振起清风。绸缪哲后,无妄惟时。夙夜匪懈,义在缉熙。三略既陈,霸业已基。

清朝大臣李光地:庞士元论人才,不肯求全责备,这个心胸,便可以称‘凤雏’

…………………………………………………………………………………………

不过,我们还是需要正视庞统的不足之处。

他性格过直,又立功心切,所以在刚投效到刘备麾下的时候,因为嫌官小不得重用,而干出过“在任不理事”之类的事情。

在后来在入蜀战役中,他又提出过“劫持刘璋”这样的荒唐建议;也因为看不惯刘备的花天酒地庆祝,而当面泼其冷水,导致君臣二人差点翻脸;

最终,也是这样的心态,驱使他亲临战地一线,最终也因此而赔上了年轻的性命……

至少,在这一点上,他就比不上深谙君臣相处之道,且懂得“韬光养晦”的诸葛亮……

当然,我们也不能机械地去把庞统和诸葛亮来作比较,并武断判断二人的优劣。其实,这两个人是各有所长,而庞统在刘备麾下的定位和角色,也是和诸葛亮是大不一样的。

抛开《三国演义》小说中的包装和神化,我们会发现诸葛亮的长处,主要是在内政和治理上,更像是一位纯粹的文官和政治家。军事方面虽然也不弱,但更多都体现在战略上的眼光,和聚兵练兵等方面。

而庞统呢?内政方面不好说,毕竟他去世较早,没有在这方面的表现机会。但是在军事上,他擅长于战略和战术谋划,以及在战场上的用兵遣将之道,更像是一名优秀的大将和参谋长……

写到这里,我们还剩下最后一个疑问,那就是庞统若是不死,是否会对之后的历史有所影响,并且改变后来蜀汉帝国的国运?

这个问题不太好下结论,因为我们都知道,历史的进程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并不会因为某一两个牛逼人物的影响,而发生大的逆转。

不过,我们也可以发挥想象,如果庞统没有死在雒城,那么蜀汉阵营必然会多一位,至少在军事谋略方面相当牛逼,且还忠心耿耿的人物,不至于在“用人”方面那么窘迫。在之后的汉中之战,襄樊之战,以及夷陵之战中,如果有庞统的参与,是否结果也会有所改变呢?

或者说,在后来诸葛亮北伐的时候,若是有庞统的配合和辅佐,也不至于事必躬亲,独木难支……二人一龙一凤,通力合作之下,会否能改善蜀汉五伐中原,却始终打不开局面,最终无功而返的结局呢?

当然,这一切都只能源于我们的想象,永远无法去考证了……

PS:关于“落凤坡”这个地点,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是庞统的阵亡之地。也正是这个地名与庞统的称号“凤雏”相克,所以才使得庞统之死,和“天命”挂上了钩。

然而事实上,却恰好相反,是因为庞统去世后,被埋葬于此,而且在这附近建起了他的祠堂,“落凤坡”的说法,才因此而得名……

此地位于今天四川省德阳市境内,罗江区的白马关镇。不仅庞统的祠堂保存完好,古朴敦厚、肃穆庄重;

祠墓旁边还有车辙深邃、长满苔藓的古驿道,以及当年诸葛亮长子诸葛瞻与魏军邓艾浴血奋战尽忠的“将台”等遗迹……是现代人怀三国之古,并聆听历史遗风的上好去处……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