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水河畔走出的大唐西平王——李晟个人资料(洮河水流向)

在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昭慧广场南端的高陵博物馆内有一座雕梁画栋的碑亭,碑亭周围用铁栅栏围着,里面有一块高大的石碑坐落在石龟之上,这就是被称为“三绝碑”的李晟碑。这块石碑完整的名字叫《唐故太尉兼中书令西平郡王赠太师李公神道碑铭并序》,现为陕西省重点保护文物,它可是国家一级文物,所以才被层层保护。此石碑之所以被称为“三绝碑”,有三个原因:首先墓碑的主人李晟是中唐时期功勋卓著的名将,他的功绩和平定安史之乱的郭子仪、李光弼齐名,被称为“中唐的顶梁柱”;其次,这块石碑的碑文是由中唐的名相裴度编撰;最重要的是中唐大书法家柳公权书写了楷书碑文和篆字碑额,因此被称为“三绝碑”。碑上的部分文字虽然有些模糊,但还是能够看出“柳体”斩钉截铁、棱角分明、点画爽利、挺拔不群的非凡气概。

这块石碑原来在高陵区白象村渭水桥北端的李晟墓前,因为自唐代以来,渭河水一直上涨,墓道已经被河水淹没,所以墓碑(李晟碑)也被移动了几次,最后被安置在高陵博物馆内。令人遗憾的是,这位大唐西平王的陵墓在完整地保存了1200多年后,被人哄抢了。2012年8月,施工单位没有提前通知文物管理部门,就将李晟墓挖开,周围的村民和文物贩子见财起意,将贵重的文物哄抢一空,据说被拉走了几轿车文物。后来虽然公安机关将三名主犯抓获,追回了部分文物,但是仍然有许多最珍贵的文物流落海外永远无法追回。

说起墓主人李晟,人们也许不会想到他竟然是甘肃甘南州临潭县的人。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位洮水河畔走出的将军,到底有何德何能被唐德宗封为西平郡王。

甘肃临潭县长岭坡

李晟,字良器,公元727出生于陇右道临潭(今甘肃临潭县)的一户军人世家,祖父李思恭、父亲李钦都是唐代守卫陇右的将军。李晟从小就苦练骑射功夫,熟读兵书,准备报效国家。18岁时李晟投入河西军,在名将王忠嗣的麾下作一名普通的战士。此时的王忠嗣担任着陇右、朔方、河西、河东四镇节度使,手下人才济济,有后来的名将哥舒翰、郭子仪、李光弼等人。年轻的李晟虽然是个无名小卒,却在与吐蕃的一次作战中,一箭射杀了敌人的悍将,因此得到了王忠嗣嘉奖,被升为裨将,获得了“万人敌”的美称。

《唐故太尉兼中书令西平郡王赠太师李公神道碑铭并序》部分拓片

雄心勃勃的李晟想跟随他敬爱的将军建功立业干出一番事业,但是天不遂人愿。不久唐玄宗命令王忠嗣不惜一切代价夺回陇右的石堡(今青海湟源县日月乡石城山)。石堡地形险要是真正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隘,王忠嗣不想白白牺牲战士的性命,攻打这个鸡肋的关隘,但是唐玄宗一心要一雪前耻,因此生出了撤换王忠嗣的想法。李林甫趁机罗织罪名,诬陷王忠嗣和太子勾结谋反。

749年,一代名将王忠嗣因此蒙冤被杀。李晟刚遇到一个赏识他的上司,就这样阴阳永隔了。他的才能被埋没,好多年都在河西军、陇右军中担任最下层的军官,连平定安史之乱这样建功立业的大好机会都错过了。

大唐西平王李晟画像

是金子总会发光,由于李晟在保卫陇右的多次战斗中作战勇敢,指挥有方,终于被凤翔节度使高升看中,将他召入凤翔军中,补任为列将。763年,叠州(甘南迭部)羌、宕州(陇南宕昌)连狂羌以及陇东的党项羌多次发动叛乱,都是李晟带兵独自平定叛乱的。唐代宗李豫加封他为左羽林大将军,授予太常卿官职。

769年,吐蕃大举进犯灵州(今宁夏灵武县)。时任凤翔右军都将的李晟没有去灵州增援,反而仅率领1千骑兵直奔陇右临潭吐蕃军后方基地,他攻陷了敌军储存军需物资的定秦堡(在临潭县境内),活捉了守将慕容谷钟。围攻灵州的吐蕃军断了粮草,只好退兵。李晟因功被授为开府仪同三司、左金吾卫大将军,镇守泾原四镇(甘肃泾川县)。773年,李晟又从吐蕃军中救出凤翔节度使马璘,因功获封合川郡王,从此威名远振。

779年,吐蕃、南诏联军进犯剑南道。唐德宗派遣李晟和大将曲环一同援救剑南。李晟率领4千神策军取道漏天(今四川雅安),连取飞越、肃宁等城,横渡大渡河,击破吐蕃军,斩敌上千。然后穷追吐蕃军于大渡河西岸。与曲环会合后,再次大败蕃诏联军,斩敌六千多,俘获敌军颇多。蕃诏联军有近十万人被困山谷中,因饥寒或坠崖而死的不计其数。此战使吐蕃元气大伤,好几年再无力大规模进犯唐朝。

唐德宗李适画像

唐德宗李适(kuò)即位后,许多手握重兵的节度使已经不听从朝廷的命令,时不时起兵称王称帝造反,有很多次都是李晟率领神策军平定的。比如在781年~784年,魏博节度使田悦联合卢龙节度使朱滔、成德节度使王武俊等人连续多次在河北一带叛乱,都是李晟前往主导平叛的。

最严重的一次叛乱发生在783年10月,凤翔尹朱泚(cǐ)在泾原镇响应兄弟朱滔起兵叛乱。李晟、马燧、李抱真等忠于朝廷的将领都在河北平叛,朝廷中没有良将去平定朱泚。雪上加霜的是,唐德宗调往河北增援的泾原兵在路过长安时,也响应朱泚造反了。唐德宗仓皇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叛军占领了长安,拥立朱泚为帝。李晟赶紧率军回京勤王,朔方节度使李怀光也率领5万兵马来勤王。不过这个李怀光并非真的来勤王,他早就暗中与朱泚勾结,实际是来帮助朱泚的。

西安高陵区渭河美景

李晟的神策军被朱泚与李怀光两面夹击,在国家危亡之际,李晟并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扶大厦欲将倾。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尽管处境十分困难,李晟仍以身作则激励鼓舞全军英勇奋战。一些长安周边的部队都甘愿让李晟指挥,加上李晟的神策军战力彪悍,虽然叛军的兵力是神策军的几倍,最终李晟还是战胜了李怀光与朱泚。

784年5月28日,李怀光带领残兵败将撤回朔方,李晟攻进长安。朱泚带领少量士兵从西门逃走,途中被部将斩杀,人头被献给李晟,京城长安终于被收复。进入长安的李晟部队,不仅对百姓秋毫无犯,而且派人安抚百姓,他将京城完美地交给了朝廷。捷报传到梁州(汉中),唐德宗感动得泪流满面,他对祝贺的群臣说:“上天生下李晟,是国家和百姓的福分啊”。回到长安后,唐德宗封李晟为西平郡王,官升中书令。并且亲自撰写碑文,在东渭桥为李晟树立了纪功碑。

收复长安后,李晟并没有在京城享受,而是主动要求去前线泾川防御吐蕃。吐蕃对李晟极为畏惧,只要有李晟在边境镇守,就不敢进犯唐朝。但是李晟所立的功勋实在太大,唐德宗在吐蕃奸细和一些佞臣的离间、中伤下,对李晟有所猜忌。786年底,唐德宗削去了李晟的兵权。

影视剧照李晟形象

793年,一代名将李晟去世,终年六十七岁。唐德宗追封他为太师,赠谥号“忠武”。李晟下葬时,唐德宗又亲到望春门为他送葬。李晟的家人将他葬在当初带兵攻入长安的渭河河畔。789年,唐德宗命人将李晟的画像挂在凌烟阁上。在唐德宗时期的27功臣中位列第二,仅排在名相褚遂良之后。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皇帝李昂为李晟墓立了《唐故太尉兼中书令西平郡王赠太师李公神道碑铭并序》碑,名相裴度编撰了碑文,书法家柳公权书写了碑额和碑文。

李晟有15个儿子,大多数都是领兵的将领,其中最出色的就是三子李愬,李愬是一位以“奇”著称的将领,“雪夜入蔡州,活捉叛将吴元济”,便是李朔创造的经典神话战例。

在反对割据,维护唐王朝统一的战争中,李晟是再造大唐王朝的功勋,被后人称为“中唐的顶梁柱”,其功绩与平定安史之乱的郭子仪、李光弼等唐朝中兴名将齐名。在后来的宋代和明代所建的功臣庙中都有李晟的一席之地。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