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陶渊明,大家都读过他的文章,都比较熟悉,如《桃花源记》、《归田园居》等等。
他是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我说陶渊明一生不够勤快,是有依据的。从他的一首诗就能略知一二。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种的豆子,草很茂盛,豆苗却很稀。为什么?草把豆苗掩盖了。这说明陶渊明锄草间隔时间很长。种过地的人都知道,种豆子是每隔几天就要锄草一次的,不然草就会把豆苗的生长势头压制住。它们是要争养料的,所以必须及时锄草,豆苗才能生长旺盛。当然,除了锄草要勤快,还要及时施肥。估计陶渊明这两点都做得不够。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偶尔想起来了,就去除一次草,起早贪黑,但更重要的是坚持,持之以恒。也不知道那天他锄草午饭是怎么解决的,中午不吃饭,下午就没有劲干活。估计是他的孩子们送饭。陶渊明有五个儿子,虽然都不喜欢读书,那时大的应该能够帮忙锄草,小的能够送饭吧。看他的《责子》诗: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陶渊明有时穷的不得不出去乞讨。古代生产力不发达,长年累月辛苦劳作也仅能够温饱,像陶渊明平时花大量的时间读书,吟诗作赋,收成必然更少。他在《乞食》中是这样写的: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到邻村乞讨,敲开人家的们,不知道如何开口!不过主人一见就知道来意。赶忙请进畅饮,临走,再带点食品回家,以解家里燃眉之急。
陶渊明曾经做过县令,远近闻名,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大家都认识他,所以乞食对他来说,虽然难以启齿,只要他一开口,甚至不开口,就会得到资助:“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看来,陶渊明确实不够勤快。不过,话说回来,陶渊明是文人,他的兴趣在文学,虽然做农活,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但读书,吟诗作赋还是很勤快的,也就是搞脑力劳动还是没偷懒的。只不过那时的脑力劳动不能换钱,以解决温饱,也不讲知识产权,要是他生活在现今,恐怕仅版权他就花不完。
历史有时也会开玩笑。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