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华
他是战国四大名将中活久见的一位,大半生指哪打哪威镇华夏,晚年老当益壮却报国无门。作为赵将,年逾不惑的他参与组团伐齐之战,深入齐境,攻取阳晋,名显诸侯,位列上卿。因不满蔺相如位居己上,对其多方折辱,在明白蔺氏相忍为国后,负荆请罪,文武同心结成最强抗秦二人组。长平之战坚壁固守,使强秦久战无功。长平惨败后,苦撑危局,以残破之师击败强势来袭之燕,杀将夺城。耄耋之年,新王见弃,奸小弄权,他无奈去赵入魏,却求用无门,终亡于楚。他就是赵国假相邦、信平君廉颇。
廉姓是中华古姓,系出颛顼之后伯益。伯益助大禹治水有功,赐嬴姓,成为秦、赵两国的共祖。伯益娶虞舜之女,生子大廉,大廉后人有以先人名为氏者,即为廉姓之祖。由此可见,廉氏与赵氏祖源相同。
廉姓虽然源远流长,但在中华姓氏大家庭中却始终人丁不旺。在廉姓之中,真正让这一古老姓氏扬名天下的就是本文的主角,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赵国信平君廉颇。
系出中山建功大赵
廉颇,字洪野,出自嬴姓廉氏,赵国苦陉县(在今河北定州东南)人。苦陉县本属战国八雄之一的中山国,在中山国于公元前296年被灭后并入赵国。生于公元前327年的廉颇本是中山国人,但这并没有妨碍他后来以赵人自居,并一心为覆灭母国的赵国效力。
春秋战国时期,灭国亡族是家常便饭,战国七雄哪家不是踩着列国的累累尸骨走向辉煌的,那些被灭国家的子民,又有几个会以亡国遗民自居的,又有几个会拒绝为灭国者效力的?这就是春秋战国时代的生存法则,落后不仅会挨打,而且还必然亡国,在这种危局中脱颖而出的才是真正的强者。因此战国七雄无弱者,只不过是强中更有强中手罢了。同样,能够在名将辈出的战国时代被公推为名将的,哪一个不是军功赫赫、众望所归的国之柱石?
也许是因为出身中山国的缘故,廉颇的早年经历比较模糊,也不知他最早加入的是中山国军队还是赵国军队,更不知他的成长历程,特别是早年军功。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虽然廉颇不是原汁原味的赵国贵族,一路打拼也充满艰辛,但上升趋势很明显,在年逾不惑之后就跻身赵国重将行列。
廉颇的第一次独立领军是在公元前283年,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影响天下格局的大事,就是乐毅领衔五国组团群殴齐国。作为齐国的邻国,赵国看日益强大且四出侵凌的齐国不顺眼多年了,见到有机会KO强齐,自然乐得屁颠屁颠地加盟了。
赵惠文王赵何直接派廉颇出战,一则廉颇是赵国近年来战绩抢眼的大将,二则廉颇与乐毅都曾是中山国人,和尚不亲帽儿亲,便于联络彼此感情。
果然,廉颇在五国伐齐之战中表现很给力,率领赵武灵王赵雍一手创建的胡服精骑,大张旗鼓地深入齐境,敢打敢冲,勇冠三军,杀得当面之敌无不望风而逃,顺利地抢下阳晋城(在今山东郓城西),为赵国夺取了实实在在的战果,也有力地配合了乐毅。
在乐毅取得济西会战的决定性胜利后,赵军带着丰厚的战利品班师回国。赵惠文王对于击败强齐,以勇气闻名天下的廉颇大加封赏,晋其为上卿。上卿一职,曾是深受周礼影响国度的最高官职,相当于相国。不过,到了战国末期,上卿的成色有些缩水,一是地位降了,二是人数多了。即便如此,上卿依然是一国贵官,地位不凡。
就在这一年,赵国不仅得到大片土地,还喜提天下至宝和氏璧。这方出自楚国荆山的传国重宝,也不知怎的落入了赵惠文王手中,赵惠文王不仅自己宝贝得不行,还拿出来当着列国使者嘚瑟,一来二去就整出事了。
远在咸阳的秦昭襄王嬴稷听说和氏璧落入赵人之手,登时技痒上头,命人传话给赵国,准备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这话一听就忒不靠谱,一是秦人从没说过是哪十五座城;二是秦人让赵人先送宝再换城。秦国真当赵国是傻子吗,给了璧到哪找城换啊?
赵国君臣一番脑筋风暴后,一位中国外交史上出身微贱,却抗节不挠、视死如归的牛人蔺相如横空出世。蔺相如凭着过人的勇敢与智慧,完璧归赵,生生让想吃白食的秦昭襄王吃了一个哑巴亏。之后,秦人变脸,出兵报复,虽然杀伤了数万赵军,但由于赵国的强力反击,加之秦国当时的主攻方向是楚国,所以转而想通过外交手段折服赵国。
听到秦国渑池会盟的要求,赵惠文王对言而无信的秦昭襄王很不放心,不愿前往。廉颇找到蔺相如商议,双方都认为赵王应该前往会盟,绝对不能让秦王别了赵王苗头,进而让国际上嘲笑赵王怯懦。
为了打赢这场至关重要的外交战,双方约定,由蔺相如陪同赵王亲赴渑池,随机应变,绝不能掉了赵国的身价。廉颇则亲率赵军精锐驻扎在赵秦边境,随时做好出征准备。为了以防万一,廉颇郑重地对赵王说:“大王此去渑池,可以三十日为期。若三十日不归,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人要挟!”赵惠文王看着一脸坚毅的廉颇,点头应允。
廉颇的大将风度和有备无患,无疑壮了赵王行色,给了赵王底气,也让蔺相如可以放心地硬扛秦王。赵国君臣在渑池会盟上文攻武卫,让秦人无机可乘,再次赢得了一场空前的外交胜利。
赵国能够在外交角逐中让强秦吃瘪,与廉颇做好武备并在谈判期间大秀肌肉是密不可分的。
将相合和强赵兴邦
渑池会盟后,赵国大出风头的主角光环,大多落到了陪赵王以身犯险的蔺相如头上。赵惠文王鉴于国内宗室贵族力量过于强大,有意将出身寒门且智勇兼备的蔺相如提拔为上卿,以此达成权力制衡。
同为上卿,因蔺相如战胜的对手是天下武功第一的强秦,故此赵惠文王将蔺相如的位次排在了廉颇之前,这让一向以战功取胜的廉颇不禁心头火起,逢人就诉苦:“俺是赵国上将,凭着野战功城之劳,才位列上卿。蔺相如只不过凭着舌灿莲花的微末之功,竟然排名在俺之前,而且他还是个出身平民的衰仔,这真是气煞人也。俺是个大老粗,可受不了这个腌臜气!今后俺要是遇上他,一定不会放过的!”看着气呼呼的廉大将军如同祥林嫂一般说个没完,众人只得讪讪一笑,然后躲得远远的。开玩笑,神仙打架,万一伤到凡人咋办?
廉大将军开始满世界找蔺上卿的晦气,各种污言秽语都是小儿科,甚至有几回差点出现过度身体接触。蔺相如知道廉颇有意针对自己,就在朝堂上尽量不与廉颇争位,在朝堂外也尽量不与廉颇碰面。具有远视眼的蔺相如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居然练就了一项新本领,每每抻长脖子见到廉大将军的车驾,立刻马上回车就走,实在走不了,就去斜刺里的小巷临时停车,好在邯郸城管也不敢向他讨要车位费。一来二去,蔺相如居然捧红了一条回车巷。该巷在今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串城街南段,是一条长约75米,宽2.3米,东西走向的巷子。
蔺相如上卿肚子能撑船,不肯与廉大将军计较一日之短长,蔺相如的门客们可受不了了。这些货跟着蔺相如这个新科权贵,一心想着上卿门前七品官,好歹也要抖抖一夜暴富的官威啊。不成想,新主子面对廉大将军怂成这样,实在没劲,还不如去给廉颇当门客呢。于是,他们组团向蔺相如表达了深深的不满:“我们离开亲人来跟随您,就是仰慕您的高尚品德(这话纯粹是给自己脸上贴金,蔺相如礼让廉颇这般高尚的品德他们都视而不见,还好意思说)。如今您与廉颇同为上卿,却被他多次恶语相向,您平常那么能说,为何不反唇相讥呢?我们这些庸人都感到很不值,何况那些身为将相的人,他们会怎么看您呢?我们实在是跟不上您的节奏(这句话说得挺到位),今天想向您辞行!”
蔺相如新官上任,好不容易才攒起这么多门客,这要都走了,再招也挺难的。战国时期,哪个上卿家里要是没几个门客,实在说不过去啊!因此,蔺相如极力挽留,并用设问的方式给大家上了一堂涵养丰富的思政课。
蔺相如首先提问:“你们认为廉将军与秦王相比谁更厉害?”众人想都没想就抢答:“当然是廉颇不如秦王!”蔺相如满意地点头道:“着啊,以秦王的虎视何雄哉,俺照样在秦国的朝堂上将他训得跟个三孙子似的,那些暴打列国如同草芥一样的秦国大臣连个屁都不敢放。你们说,这样的俺会怕廉将军吗?俺之所以遇上廉将军就有意退让,是因为俺明白一个道理,强秦为何不敢兴兵犯赵,就是因为大赵有俺与廉将军这样的良臣勇将,可以与之PK。如果我们俩人为了屁股底下的那个位子自相残杀,坏了赵国的大计,秦王还不得高兴地开香槟庆贺吗?俺没有文化,出身又不好,但俺明白,国家利益永远高于个人利益,为此,俺必须把个人私怨抛在脑后,任凭廉将军出气好了!”这一席话,政治高度不是一般的高,而是很高很高,说得众门客无不心悦诚服。
蔺相如的话不胫而走,很快传到了廉颇耳中,让这位仍在找茬的大将军瞬间石化:俺廉颇虽是一介武夫,但绝不是一个不讲理的武夫,多年效命大赵的经历,已将俺与大赵深度融合,可是,俺却做出如此憨憨的事来,这不是给秦王送菜嘛,俺这是肿么呢?
刚好,赵王知道了将相不和的事,也担心不已,派大臣虞卿出面调解。知道自己错了的廉颇二话不说,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条,在虞卿的见证下,来到蔺府门前跪地请罪。廉颇满面羞愧地对蔺相如说:“我才是个粗野卑贱的小人,一直没有搞清状况,竟然做出那么多蠢事,真心想不到您能那么宽厚地待我!”蔺相如忙扶起廉颇,解去背上的荆条,为他披上外衣,然后温语劝慰。
二人又在虞卿的陪同下,狠狠地聊了一个通宵,将可能或不可能的各种梁子都解开了。此后,二人共同为保卫大赵定下了可以割脖子的交情。
一来一去,廉蔺二人又整出负荆请罪、刎颈之交、将相和等成语。赵都邯郸在后世成为成语之乡,自然少不了廉大将军的倾情贡献。
拒敌长平苦战无功
由于廉颇与蔺相如这对黄金搭档密切配合,加之秦国彼时的攻击目标变来变去,所以赵秦之间在渑池会盟后出现过一段难得的和平岁月。
不用过多惦记秦国的廉颇也没闲着,他每每披挂出阵,率领改革后战力飙升的赵军攻城陷地,忙得不亦乐乎。公元前279年,廉颇一路向东攻打齐国,击破一路齐军,让齐国死了夺回阳晋的图谋。
公元前276年,赵将楼昌在进攻魏国几邑(在今河北大名)时,未能如愿克城,只好搬出廉颇这尊大神,继续进攻。廉颇出马,一个顶俩,经过一番苦战,廉颇从魏武卒的手中夺下了几邑,在将赵国的触角向南延伸的同时,也给了当年攻破邯郸的魏军一次记忆深刻的教训。
第二年,廉颇再接再厉,继续向魏国的纵深挺进。赵军攻入防陵(在今河南安阳南)。廉颇召集人手,在此筑城,划定新的赵魏边境,然后又在回师途中,顺手攻下安阳城(在今河南安阳西南)。昔日借着改革红利霸凌兄弟之邦的魏国,遇上廉颇这个狠人可是吃尽了苦头。
公元前269年,秦昭襄王不愿坐视咄咄逼人的赵国不断收获胜利,就派出曾与白起搭挡的大将胡伤(阳)统领十余万秦军进攻赵地阏与(在今山西和顺)。赵国名将赵奢(纸上谈兵的愣娃赵括的父亲)先是示弱迷惑胡伤,然后乘其不备大破秦军,取得了秦赵交兵以来少有的一次大捷。阏与战败让秦王极其不爽,又转而进兵攻打几邑。几邑本来就是廉颇攻取的,自然还得廉大将军出兵力保。廉颇在几邑取得大捷,又给劳师袭远的秦国好好上了一课。
可惜,秦赵之争的胜利天平在随后的日子里又开始向秦国倾斜。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崩,赵孝成王赵丹立。此时,已经抛开母族干扰彻底放飞自我的秦昭襄王,采取应侯范雎“远交近攻”的策略,在结好齐、楚的同时,火力全开地向同为三晋的韩、赵、魏发起了密集进攻。
公元前262年,秦军进攻韩国的上党郡,眼看就要吃下这块肥肉进而虎视大赵,存心挑事的上党太守冯亭却将这块被秦国觊觎已久的战略要地拱手送给了赵国。赵国人接过上党这块烫水的山芋后,就不得不面对秦人的滔天怒火。秦赵之间旷日持久又规模空前的长平之战就此拉开惨烈序幕。
偏偏就在这个重要时刻,那位在阏与狠狠捋过秦国虎须的赵奢死了,眼光长远的蔺相如也病得不能视事,赵国的军事只能靠廉颇一力承担。廉颇知道形势危急,立刻接过赵军的指挥权,毅然奔赴那个正如绞肉机一般吞噬生灵的血火战场。
在长平(在今山西高平西北)战场上,挟怒而来的秦军数败赵军,南取野王(在今河南沁阳),北略上党,完全切断了长平的南北联系。此时,廉颇率领赵国大军翻越太行山匆匆赶来,不仅人困马乏,而且兵力并不占优,完全处于被动不利的局面。
面对此情此景,一向喜欢强攻的廉颇随机应变,决定结硬寨打呆仗,利用长平一带多山的地形优势,筑垒固守,疲惫敌军,然后伺机反攻。在廉颇的指挥下,赵军构筑了三道防线,其中沿丹水构筑的第三道防线最为牢靠,也是赵军最后的屏障。廉颇一面严令赵军不得浪战,一面动员上党民众,筑垒的筑垒,运输的运输,忙得不可开交。在廉颇的带动下,赵国军民一心,使得秦军在攻破赵军的两道防线后,再也不能有所突破,不得不在第三道防线前停顿下来,锐气渐失。
秦赵之间的拉锯战一打就是三年,这让赵国有些吃不消了。更为可怕的是,秦国威胁诸侯,不让他们给赵国提供帮助,这让赵国的存粮很快就见底了。在这种情况下,赵国君臣对于廉颇的持久战真的有些受不了了,年轻气盛的赵孝成王更是忧心如焚,不断催促廉颇出战。廉颇知道秦军举国来战,绝对不会轻易放弃,故此仍坚持不战,这让赵王很不爽。
再之后,就是秦人的反间计得逞,公元前260年,纸上谈兵的愣娃赵括公然替换了老成持重的廉颇。在秦国方面,百战百胜的白起则悄悄替换了久战无功的王龁。都是换将,双方的差距肿么这么大咧?
之后的内容笔者在武安君白起的故事中介绍过,就不再赘述了。笔者只想说一下,当赵军缺粮日益严重之际,在摩天岭一带巡察的廉颇发现山腰处有大量黄沙,灵机一动,就让赵军用牛皮和苇席,在山中修造了数座粮仓,再暗中趁夜运来黄沙,装入仓中,只在表面放些粮食。当秦军探子从远处看到赵军军粮堆积如山后,吓得不敢轻易来犯。直到长平之战赵军完败后,同样缺粮的秦军进入这些粮仓时,才发现其中玄机。这里被后人称为“大粮山”。廉颇这招以沙充粮之计,与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唱筹量沙异曲同工,如果不是秦军非要死磕下去的话,看到赵军如此粮多,长平决战也许就不会发生了。
不管怎么说,持续三年的长平之战,在最后关头被换下的廉颇虽未能取得骄人战绩,但是面对秦国新生代名将王龁的强势进攻能够维持不败已属不易,如果再耗下去的话,鹿死谁手,也尚未可知?可惜,本可以为赵国续命的廉颇,面对瞬息万变的战局,也只能无奈地长叹一声“非战之罪也,敌人太强太猾,臣已尽力了”。
老骥伏枥建功鄗代
长平惨败将崛起中的赵国打回原形,为赵国引来了列国的觊觎,就连战国七雄中次弱的燕国都想扑上来咬一口。谁让赵国对这种国战大计如此冲动和儿戏呢,不打你打谁?关键时刻,还得靠年过七旬的廉颇站出来救场。
公元前251年,在赵国好不容易挺过秦国的痛打落水狗后,还没得舔舐干净身上的创痛,就迎来了燕国的重兵攻击。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燕王喜派出相邦栗腹前来赵国修好。赵孝成王热情招待了栗腹,栗腹也热情地回应赵孝成王,一场宾主尽欢的国事活动就这样顺利结束了。
回到燕国后,栗腹这位稷下学宫的好学生却对燕王喜说出这样一番充满诱惑的话:“臣在出使赵国途中,满眼所见的都是赵国丁壮死于战祸,他们留下的孤儿尚未长成,正是我们征伐的好对象!”刚刚上位渴望立功服众的燕王喜闻言大喜,就召来军方大佬昌国君乐间问计。
说起来,齐国人栗腹也是个硬汉。在燕国伐齐时,他逃离故国跑去燕国考察自强之道,遇上燕国成安君公孙操弑杀燕惠王,燕国突发动乱。栗腹冒死找到公孙操,厉声忽悠:“您杀死燕王和他的子嗣,已然成为天下公敌,要想活下去,就必须听我的,否则,死无日矣!”公孙操也知道自己做得过火了,随时可能面对燕国王族的群起攻之,自然不敢学当年的燕相子之再进一步篡夺王位,而是改立燕武成王。栗腹的成功忽悠使其赢得了燕国新君的宠信。后来,在栗腹的建议下,燕国军队击败东胡,拓地辽东,威压朝鲜,一扫燕惠王以来的低迷。由此可见,栗腹确实是个有志向的狠人。
可是,乐间却给头脑发热的栗腹泼了一盆冷水。作为乐毅之子,乐间非常清楚赵国的底细,就劝燕王喜道:“赵国的四境皆有强敌,赵人素来轻生好战,即便壮年男子打光了,那些老弱照样敢与强秦PK,何况是对付燕国。”燕王喜闻言不悦:“那我就用五个燕人打赵国一个人,这样总可以了吧。”乐间答:“那也不行!”如此不讨喜的乐间,自然说服不了热血上头的燕王喜。燕王喜下令调动倾国之兵二十余万(一说六十万,太夸张了,地少人稀的燕国根本养不起)和两千辆战车,兵分两路,一路由栗腹率领,进攻鄗邑(在今河北柏乡北),一路由卿秦率领,进攻代邑(在今河北蔚县东北)。
面对燕国大兵压境,赵孝成王满腔愤怒,心中暗骂栗腹这个腹黑男。不过要想对付这样口血未干就背后动刀的货,必须得用实力说话,只有打得他腹烂肠穿,才能出了这口鸟气。
就在燕军进至宋子(在今河北赵县东北)之际,已然年逾古稀的老将军廉颇临危受命,与将军乐乘一起统兵十余万(一说二十五万,以赵国当时的国力也有点儿多了)前往迎敌。
廉颇在分析了敌我态势后,认为燕军虽然人多势众,但骄傲轻敌,兵分两路却又缺乏配合,而且由于长途跋涉,早已人困马乏,正好可以分而击之。于是,他命令乐乘率领一支偏师坚守代邑,牢牢托住卿秦的北路燕军使其无法南下增援,然后亲自率领主力在鄗邑迎战燕国南路军。
面对深入赵境烧杀抢掠的弱燕,赵军将士早已叔可忍婶不可忍,又见老将军银须白发,犹自冲锋在前,还有什么好说的呢?赵军在廉颇的指挥下同仇敌忾、保家卫国,个个奋勇,人人玩命,燕军不敌仓皇败退。
栗腹不甘失败,忙整军再战,面对士气稍稍恢复的燕军,栗腹厉声命令:“成败在此一举,有敢退者杀!”可惜,栗腹想找赵军拼命的消息被人泄露给了廉颇。廉颇知道燕军将至,忙紧急应对,命令轻兵在前,主力伏于其后。当栗腹好不容易击败赵军前锋后,自以为得计的栗腹苦追不已,却在不久后陷入赵军主力的埋伏圈中。燕军才刚刚鼓起的勇气瞬间狂泄不已,赵军乘胜掩杀。志大才疏的栗腹见大势已去,仍死战不退,最终为乱兵所杀。其余燕军或逃或降,来势汹汹的燕国南路军就此烟消云散。
廉颇随即掉头北上,与乐乘一起共击燕国北路军。此时,栗腹战败身亡的消息已传至卿秦军中,连日苦战士气尽丧的燕军哪里还有战意,纷纷夺路而逃,乐乘挥军进攻,轻易地收割了无数燕军的首级,就连卿秦也当了俘虏。
再之后,廉颇与乐乘合兵一处,返身杀入燕境五百里,进围蓟城(在今北京西南),最终逼迫燕国割地求和,赵军这才振旅而还。
鄗代之战是廉颇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凭着一支七拼八凑、老少咸集的赵军以少胜多,书写了一段保家卫国的诗史级佳话,不得不说宝刀未老的廉颇,愣是要得!
报国无门客死异乡
廉颇打赢了一场在外人看来胜算无多的战役,这让他在赵国的声望一时无两。刚好此时资深相邦平原君赵胜翘了辫子,赵孝成王便认命刚刚晋爵为信平君的廉颇担任假相邦(代理相邦),廉颇一跃成为赵国第二人,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之后,廉颇政务缠身,出兵放马的机会少之又少,只是在公元前245年,带兵到隔壁魏国公费旅游了一次。此时的魏国,因为魏王对知兵善战的信陵君满怀猜忌,导致君臣离心,根本挡不住前来串门的赵军,廉颇在攻取繁阳城(在今河南内黄西北)后,就见好就收了。
就在这一年,性格刚毅的赵孝成王崩了,其子赵悼襄王赵偃即位。史书上对赵悼襄王的风评不高,明明国家危机四伏,他又是宠妓女,又是找男宠,各种不肖之举将赵国最后的一点振作机会都给掐灭了。一生为国征战的廉颇也将栽在这位昏君手里。
赵悼襄王早就看不惯这位比自己的爷爷还老迈年高的重臣,尤其看不惯他吹胡子瞪眼地指责自己的样子,可是碍于廉颇的老资格,自己出手多有不便,也只能暂时隐忍不发。看着主子对廉颇那副暗气暗憋的样子,赵悼襄王身边基情四射的宠臣郭开心领神会,当仁不让地出手了。
说起来,郭开与廉颇也有梁子。郭开是个彻头彻尾的小人,却是赵悼襄王从小玩到大的男伴侣,两人之间到底有没有分桃断袖之谊笔者说不清楚,但他们之间绝对有公不离婆婆不离公的超主仆友谊。作为一个对大赵感情深厚的老同志,自然看不惯郭开这种只会一味讨好赵王的小人,于是就在一次宴会中大声斥责郭开。这让郭开怀恨在心,现在有了赵王的恩宠,郭开要是不报复那还叫小人吗?
于是,郭开出面诬告廉颇有不臣之心。这种事如果是早些年说还有点靠谱,如今的廉颇都82了,还不臣个鸟啊?可是,赵悼襄王想废掉廉颇久矣,对此诬告当然高度重视,立刻派将军乐乘前往军中接手廉颇的指挥权。
廉颇听到乐乘要来替代自己的消息,心中对于新君的怨气登时爆发。自己一心为了大赵好,为了新君好,只是说了几句为人臣子不得不说的忠言,都这么一大把年纪了,咋会招此横祸呢?
越想越不对劲的廉颇在气愤之下,竟然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带兵找乐乘说理去。乐乘作为军中宿将,对于廉颇是又敬又怕的,见廉颇对自己兵戎相向,知道多说无益,又不想受这对君臣夹板气,便夺路而逃,竟然就此消失得无影无踪。
看到乐乘走得莫名其妙,刚才还头脑发热的廉颇登时清醒过来:自己一生为赵国征战,难道临老还要让人坐实叛臣之罪吗?虽然彼时叛出国门非常容易,但对于廉颇这样的赵国老人,要想跨出这一步却比登天还难。
思来想去,廉颇索性向乐乘学习,告别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赵国军队,带着亲随一竿子杵到大梁去当寓公。
本来,此时的魏国正赶上人才荒,魏王对廉颇的来归很是欢迎。但不久,魏王被其他大臣一番口舌后,顿时觉得廉颇老了,再加上多次击败大魏,实在难以信任,就将他摞在一边不管不顾了。
赵军连失两员大将,秦国高兴得不要不要的,为了回报赵王的好意,秦军不要钱似地组织大军去邯郸游猎。国难思良将的赵悼襄王又开始怀念廉颇了,就派人带着名贵的盔甲和快马去大梁给廉颇送温暖,顺便看看廉颇是否还能回国发挥余热。这本来是件好事,可是赵王的一番好意偏偏让郭开不爽了。郭开这货可不管廉颇是否有益于国,他只有一个念头,得罪过俺的人都得滚犊子。所以,他拿出一份厚礼给使者,让他务必给廉颇打差评。
使者是个见钱眼开的主,而且也知道郭开得罪不起,就使了个小花招,生生地把赵王起用廉颇的事给搅黄了。
使者回报赵王道:“廉颇同志对赵王的关怀非常感动,一再说领导的好,还特意当着俺的面吃了一斗米、十十斤肉,然后披甲上马舞了一回大刀,一看就是个干饭能手。再然后,就是和俺畅谈人生。这一切本来都还好,只是没过半个时辰,廉老就拉了三次屎!”赵王起初听得很高兴,可在听到半个时辰三遗矢后,登时泄气了,觉得廉将军真是老了,就放下了起用廉颇的念头。
廉颇在魏国苦等了一阵,不见赵王相召,知道回国无望。刚巧楚国对廉颇同志的干饭本领很是欣赏,就暗中派人接他入楚为将。只是此时的大楚早已今非昔比,昭屈景三户的力量过于强大,根本不给廉颇这个外来和尚念经的机会。廉颇立功无望,越发郁闷,时常感叹“我思用赵人”,可惜,赵国始终没有再用他的意思。
在人生的最后两年里,廉颇一直在渴望与郁闷中度过,这对一个八旬老人是何等折磨啊。最终,老将军于公元前243年客死寿春(在今安徽寿县)。此后不久,他心心念念的大赵亡于强秦。
图片来源于网络
END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