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渠是修建于战国时期的天下第一渠,它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的泾阳县。想当年,正是由于郑国渠的建设,才使得关中地区,渭北平原风调雨顺,也为大秦东出,一统天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粮草物资。我第一次听说郑国渠是在历史课本,那个时候对他没有太多的印象,觉得他无非就是条灌溉农田的水渠而已,但当我亲眼看到郑伯渠,才深深地被他所震撼。你很难想象,在2000多年前,没有大型机械设备的帮助,老秦人可以说是仅凭双手啊。就在这千山万仞之间开山引水,建成了这条为大秦一统天下提供源源不断补养的血脉之渠。然而有意思的是,这个为秦建万世之功的郑国渠的总负责人郑国并不是秦国人,而且这项惠及后世的大型水利工程,在当初也不是一个可以摆在台面上说的事儿。他本是韩国意图拖垮秦国国力以阻挡大秦,东晋的一个阴谋。
话说到了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家分了晋国,这三家中实力最弱的当属韩国,但偏偏是韩国这么个软柿子,他的国界凑巧和虎狼之国大秦接壤,当时秦国一亿东出,那就必然要去到韩国,所以韩国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大秦东出第一个要拔掉的钉子,以至于在韩国存在的100多年时间里,竟被秦国欺负了19次之多。当时的韩王也因为自己老被秦国欺负而坐立不安,怎么办呢?其实自打长平之战后,秦国的实力在东方六国中已经一家独大了。面对这样的局面,韩王不甘意乱击石,于是他想了个馊主意,那就是提琴。啥是提琴呢?就是派间谍入秦,拖垮秦国。派谁呢?一个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大家一定要搞明白啊,郑国不是一个国家的名称,而是一个人名,他姓郑,名国。那韩王派郑国这个间谍去秦国干啥呢?就是帮着秦国兴修水利,借此把秦国的国力拖在基础建设上,拖垮他的实力,使之无暇东顾,韩国也就可以幸免于难了。就这样,在公元前246年,郑国入秦,他向秦王建议,在渭河以北的泾河和洛水之间啊,穿凿一条渠。郑国声称此举是为了秦国更好的发展农业,为进攻六国提供源源不断的粮食保障。这个时候,秦国的国君正好是秦王嬴政,也就是后来的千古一帝秦始皇,这一年他刚刚即位。在此之前,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已经开垦了大量的耕地。然而随着关中平原广袤土地的大规模开发,一个棘手的问题摆在了秦国的统治者面前,那就是发展农业必须得有充足的灌溉水源。虽说在秦昭王时期,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就已经建造了都江堰,使成都成为了天府之国。但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啊。要把四川的粮食运输到北方战场,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因此得不偿失。但秦国一心想要统一六国,为了对齐之后的一系列战争提供足够的粮食,在关中地区,尤其是在渭北平原修建一道水利沟渠来灌溉农田,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而恰在此时,来自韩国的国际友人,水利专家郑国无私地前来帮忙,这让年富力强的秦王嬴政感到非常满意。他们一拍即合,就同意了郑国要为秦国修建灌溉水渠的建议。
于是,在公元前246年,这项浩大的水利工程就轰轰烈烈地开始了。虽说郑国实际上是韩王派来实施提秦之策的间谍,但他终究是一名水利专家,职业操守过硬,所以他为秦国设计的郑国渠富有远见,在当时是很先进的。然而,就在水渠修建工程如火如荼地进行时,从韩国回来的秦国间谍向秦王戳穿了郑国此行的真正目的是要提琴。于是秦王勃然大怒,要杀了郑国。谁料性命攸关之际,郑国没有求饶,而是非常坦诚地对秦王说,使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就是说我开始的时候啊,确实是个间谍。然而这条渠成了,对秦国是有利的。臣虽然通过让秦修建水渠而延长了韩国几年的寿命,却为大秦建立了可以延续万代的功劳啊。听完此话,秦王嬴政深以为然,于是他没有处置郑国,而是让他继续主持修渠工作。因为嬴政明白,从主观动机上来讲,郑国此举是为了韩国而提琴,但从客观效果上来说,郑国渠的修建确实是对秦国有利的。再者,秦国当时的实力已非六国可比,单凭韩王这点小小的伎俩,根本不足以抵挡秦国东进的步伐。话说回来,大秦连年征战,如果没有源源不断的粮草作为补给,即便大秦勇士再英勇也无济于事,况且这个郑国还是个不可多得的水利人才,杀了他不如为我所用。就这样,秦王嬴政没有处置郑国,而是让他继续主持郑国渠的建设,同时还前后发动了秦国的十多万民夫,历经十年,最终建成了当时这个在关中地区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
在郑国渠修建之前,关中地区渭北平原的土地以盐碱地为主,土壤贫瘠,庄稼无法生长。而郑国渠修成后,由于它采用的是泥水灌溉的方式,大量黄河水灌溉农田,因此极大降低了渭北地区土地的盐碱度,把曾经的盐碱地改良成了肥沃的良田。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即使遇到旱灾,郑国渠所在的灌溉地区仍能保持很好的收成。当时黄河中游的粮食亩产一般只有一担半,而这些得到郑国渠灌溉的良田,亩产却达到了六弹四斗。可以说,正是由于郑国渠的出现,它极大提高了关中地区的农业发展,使关中成为沃野粮仓,也为秦王嬴政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据史料记载,郑国渠所灌溉的百万亩良田所提供的军粮,足够秦国60万军队使用数年。
公元前230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统一的最后决战打响了,强大的秦军不费吹灰之力就灭了韩国。富有戏剧性的是,本来被韩国当作是救命稻草的郑国渠,恰恰又使韩国走向了灭亡。郑国渠建成后15年,依靠关中大地源源不断的粮草供给,大秦帝国终于一统天下,于公元前221年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为了纪念郑国的丰功伟绩,秦王嬴政将此渠命名为郑国渠。估计韩王怎么也没想到,当初自己的提琴之策最后竟成了飞禽之计。韩国苟延残喘十几年,终究改变不了被灭亡的命运,而郑国渠的修建不仅没有拯救韩国,反而成为秦国灭韩的助力。所以说大秦帝国建立,二世而亡。然而,此后的历朝历代,又在郑国渠的基础上修建了新的水渠,滋养了黄河沿岸的农业地区,影响深远。
上个世纪30年代,在郑国渠的不远处,人们还修建了一处新的水渠,名叫金汇渠,寓意是惠及关中大地和百姓,与当年的郑国渠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它的源头啊,就是修建于战国时期的郑国渠。当今郑国渠,除了有感于2000多年前啾啾老秦的坚韧质朴,也深深地为这里的景色所吸引。这里一面是壁立千峰,一面是流水潺潺,更有飞流而下的瀑布和自然水流冲击形成的孔雀湾,山石水景相映成趣,鬼斧神工,别有洞天。我们从小就听得柳毅传说的神话故事,魏征战泾河龙王的传说,在这里都有相应的景点儿,更有虎穴奇观,蛟龙出渊,十里一亭和九曲18弯。还有呢?金河一梦醉千年。来到这里,置身于这条滋养了大秦帝国的血脉之躯,似乎还可以窥探到秦始皇成就霸业的原因。郑国被揭穿之后,秦国有不少人曾上书建议秦始皇下逐客令。但秦始皇最终选择留下郑国,说明他具有博大的胸怀,能够以一种开放的态度对待人才,任人唯贤。各国的贤能之士也正是看到这一点,才纷纷跑到秦国为其效力。可以说,秦始皇保住的不只是一个郑国,得到的也不仅仅是一条郑国渠,他还借此笼络了人心,网罗了天下的人才。而郑国渠也不仅是一条滋养了关中大地,沃野千里的血脉之渠,更是承载了一段历史,谱写了一段文明的历史见证。沧海桑田,白驹过隙,昔日战国风云的鼓角声声远去,只留下关中大地风调雨顺,沃野千里。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