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红的简介(杨红:先学做人,再事丹青 我们选择了儿童美育和公益的结合)

内容摘要■杨之光《先学做人 再事丹青》■抗震屋设计(朱梦琪9岁)■永不倒塌的学校(陈宇曦7岁)■不怕地震的房子(谭伟豪10岁)简介 杨红 广东省杨之光艺术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广东省美协少儿美术艺委会副主任,杨之光美术品牌创始人。孩子和父母的一些心里

杨红的简介(杨红:先学做人,再事丹青 我们选择了儿童美育和公益的结合) 杨红的简介(杨红:先学做人,再事丹青 我们选择了儿童美育和公益的结合)

■杨之光《先学做人 再事丹青》

杨红的简介(杨红:先学做人,再事丹青 我们选择了儿童美育和公益的结合) 杨红的简介(杨红:先学做人,再事丹青 我们选择了儿童美育和公益的结合)

■抗震屋设计(朱梦琪9岁)

杨红的简介(杨红:先学做人,再事丹青 我们选择了儿童美育和公益的结合) 杨红的简介(杨红:先学做人,再事丹青 我们选择了儿童美育和公益的结合)

■永不倒塌的学校(陈宇曦7岁)

杨红的简介(杨红:先学做人,再事丹青 我们选择了儿童美育和公益的结合) 杨红的简介(杨红:先学做人,再事丹青 我们选择了儿童美育和公益的结合)

■不怕地震的房子(谭伟豪10岁)

杨红的简介(杨红:先学做人,再事丹青 我们选择了儿童美育和公益的结合) 杨红的简介(杨红:先学做人,再事丹青 我们选择了儿童美育和公益的结合)

简介 杨红 广东省杨之光艺术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广东省美协少儿美术艺委会副主任,杨之光美术品牌创始人。

杨红的简介(杨红:先学做人,再事丹青 我们选择了儿童美育和公益的结合) 杨红的简介(杨红:先学做人,再事丹青 我们选择了儿童美育和公益的结合) 杨红的简介(杨红:先学做人,再事丹青 我们选择了儿童美育和公益的结合) 杨红的简介(杨红:先学做人,再事丹青 我们选择了儿童美育和公益的结合) 杨红的简介(杨红:先学做人,再事丹青 我们选择了儿童美育和公益的结合) 杨红的简介(杨红:先学做人,再事丹青 我们选择了儿童美育和公益的结合) 杨红的简介(杨红:先学做人,再事丹青 我们选择了儿童美育和公益的结合) 杨红的简介(杨红:先学做人,再事丹青 我们选择了儿童美育和公益的结合) 杨红的简介(杨红:先学做人,再事丹青 我们选择了儿童美育和公益的结合) 杨红的简介(杨红:先学做人,再事丹青 我们选择了儿童美育和公益的结合)

孩子和父母的一些心里话

■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

先学做人,再事丹青。这,是杨之光先生的一句格言,它不仅成为了杨之光美术大家庭的“家训”,同时也成为广州美术学院的校训。六一前夕,广东省杨之光艺术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广东省美协少儿美术艺委会副主任、杨之光美术品牌创始人杨红女士,在接受新快报收藏周刊专访时表示,当代美育早已超越美术教育范畴,实现了跨界融合。“我们既培养青少年的创造力、审美力、共情力,也致力于让他们在人格上拥有高度。我们选择了美育和公益结合。”

致力于让孩子们拥有人格高度

收藏周刊:在儿童美育与公益的探索中,结合多年实践,您可否从具体项目出发,与我们分享一些心得?

杨红:我认为,当代美育早已超越美术教育范畴,实现了跨界融合。所以在这个层面上,我自然而然把教学理念和人品塑造的追求相结合。我自幼所受的熏陶、我身为母亲和教育工作者的身份等等,这一切自然凝聚为杨之光美术的理念核心:既培养青少年的创造力、审美力、共情力,也致力于让他们在人格上拥有高度。要成为健康向上者,是有必经之路的——所以,我们选择了儿童美育和公益的结合。

从第二届“杨之光杯”全国青少年创意美术大赛开始,我就设立了“用艺术撬动公益”板块。身为一个公益人,我觉得,不管从专业度还是可行性上来说,我们的项目都有运作的底气。艺术活动怎样和公益结合?我们强调“纯粹的公益性”,强调有明确受众,且过程和结果可预见。

针对不同人群和问题,设立特定公益项目,实现社会观、价值观、情感观正向引导,是我们的方向。参与的过程非常重要,这是孩子乃至家庭成长的重要经历。比如,2008年汶川地震牵动全国人民的心,我们能做些什么?我们让孩子们运用艺术载体,设计“永不倒塌的房屋”,然后义卖作品。不仅家长慷慨解囊,艺术界也有朋友倾情相助,善款募集超10万元。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些经济普通的家庭,他们会出资上千元去认捐自己孩子的作品,也会找朋友来认捐。我觉得,这是他对孩子的肯定,而孩子也会因此意识到“原来画画可以帮助他人”。艺术和公益碰撞,产生了动人火花。

还有我们和碧心基金长期合作的扶助白血病患儿项目,强调持续性。因为,患儿恢复是个长期过程,公益介入也应坚守。仅就第三届“杨之光杯”全国青少年创意美术大赛而言,呼应“温度”主题,我们不仅在美术馆内展出与义卖,还设立了几个外围展,作品上有标识,表明画作参与义卖,已被认捐的作品则会贴上红心,款项全数汇入碧心基金。那次活动总共筹到40多万元。新冠疫情暴发前,杨之光美术的老师们,每周都会到医院病房为白血病患儿童进行义教。而一直以来,我们都和一些公益团体保持联系,包括在第四届“杨之光杯”全国青少年创意美术双年展,结合“非遗所思”主题,我们在开幕式为擅长制作广东点心的听觉或语言障碍人士,提供了展示空间。

我想说的是,搭建美育和公益平台,对方案的可行性要求非常高。而且,公益项目绝非随便做做,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是要在每一个环节做到纯粹而坚持,真正有益他人,并不负众人所托。

我的父亲杨之光有一句格言:先学做人,再事丹青。这句话他一直反复书写,他百年之后,这句话又成为广州美术学院的校训。这,其实也是我们杨之光美术大家庭的“家训”。先学做人,才能教好孩子。我希望身边每一个人,都是堂堂正正的人,是有爱心、能共情的人。

艺术对身心疗愈有积极作用

收藏周刊:您认为,对于儿童尤其是特殊儿童来说,艺术的独特疗愈作用,体现在什么方面?

杨红:涂鸦与绘画,提供了人一种本能的释放和愉悦。它不像药物功效有明确数据支撑,它在精神层面的功用,有时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白血病儿童常年与针药为“伴”,很“苦”,而艺术能分散这种“苦”受。至少在那些时刻,他们比日常要开心。这也是对他整个家庭的有效抚慰。

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学业压力的增加,抑郁状态的孩子,可通过画画等艺术表达,控制情绪、减少杂念,放下沉重。艺术不是灵丹妙药,但在某一刻是有功效的。且从长远来说,色彩和线条所激发的能量,对于精神疾病的治疗确有实质性的改善。

我认为,身心的患病或失衡,哪怕得到部分释放,也应视为积极成效。写写画画,提供了开放接纳的通道。人生这么长,让我们学会用艺术释放自己。

收藏周刊:嗯,现在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多年以来,孩子又教会了我们什么?不管是在绘画还是教育方面。

杨红:我们的过往人生,就在孩子里面,我们与孩子互为镜子。在这种观照中,我们能反省,获得某些顿悟。我认为孩子能去伪存真,他们会把成年人的很多“外衣”一件件扒下,很多伪装一件件去掉,使纯真重现。所以我们很愿意去看儿童画,或者说我们很愿意去教孩子,与孩子相处。

这个过程,也给我们大人展开一份考卷:您能否把孩子作为独立个体?您是否懂得尊重和陪伴? 我们一直跟家长说,对孩子画作第一时间进行关注和“评判”,非常重要,不是基于个人主观好恶去评判,而是希望你看见他的这种艺术探索行为,同时给予尊重和实时陪伴。你一旦把这个打通了,你会很享受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光;而不是从惯常的、功利的角度,被那些“不好、不像”的画作打击而“崩溃”。

您孩子今天画的这些,我们先不要说好还是不好,您不妨先问问他,你为什么要这么画?

我希望家长能够通过我们这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包括亲子活动、公益活动等,哪怕是游戏,而从孩子身上,看到真正的他,和真正的你。

孩子会给予我们很多。

让我们都能“看到”声音

收藏周刊:今年的第五届“杨之光杯”全国青少年创意美术双年展,进展如何?

杨红:第五届“杨之光杯”全国青少年创意美术双年展,依然是纯公益性质,主题确定为“声音”,目前正面向全国青少年征稿,截稿日期为6月6日。这次“声音”主题的诞生,也是缘于我的跨界“突发奇想”,而且能涉及所有层面。“声音”,当你剖析它,就会发现它无处不在、时刻陪伴,自然界的刮风下雨,人类生活的开车煮饭,过年的点鞭炮和端午的划龙舟,都有声音,也是可视化场景,于是我希望尝试通过“声音”主题方向的美术课程实验,让孩子们作品的“声音”可视化。我正致力于,在这个展览中,通过特殊的布展方式和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让大家“看到”更多的声音;另外,我还联合美国电影后期制作人与中国声音博物馆设计师,一起为“杨之光杯”双年展的作品加持配音,让现场观众可以从作品中又“听到”声音。除了“杨之光杯”组委会从全国征集的作品中评审出的优秀作品将参加在广州艺术博物院的展出外,我还将特邀高校团队和儿童美育团队带领孩子们共同完成特邀作品“声音”的可视化呈现。同时,我们将考虑,照顾到特殊学校的听障人士的需求,来为他们打开“欣赏”和“看到”声音作品的可能。

(本版图片由“杨之光美术”提供)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