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诗歌有两大源头:其一是北方的《诗经》,其二是南方的《楚辞》,之后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甚至历代散文无不在《诗经》和《楚辞》的影响之下。
而《楚辞》这种文体的创立者便是屈原,如果说《诗经》体现的更多的是现实主义,那么《楚辞》所代表的便是浪漫主义。
屈原,既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或者说,屈原不仅仅是一位诗人,他还是一位政治家。
1、屈原是楚国贵族
先秦时期,我国姓氏是分开的。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屈原与楚王同姓同宗,均为“芈”姓,只是“氏”不同。屈、昭、景并称楚国三大贵族。屈原志向远大,但并非立志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而是要振兴楚国。屈原早年曾在乐平里(湖北秭归)抗击秦军,后来又曾参加楚、魏、赵、韩、燕五国联合攻秦,被楚怀王重用之后便着手变法改革,与楚国的旧贵族作斗争。
《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
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2、屈原被逐
屈原是主张联齐抗秦的,但无奈楚怀王并非英主,而遇到的又恰好是秦相张仪。张仪仅仅以“割六百里”商於之地的口头承诺便拆散了楚齐联盟,又到楚国走了一圈,最后还全身而退,楚怀王被耍的团团转。
屈原屡次劝说楚怀王杀了张仪,但楚怀王更想结好秦国,屈原最终被逐出朝堂。
3、白起攻破楚国郢都,屈原自杀
公元前278年,白起率领秦军攻破郢都,烧毁了楚国的王陵,楚怀王之子楚顷襄王狼狈不堪地逃难至陈城(今河南睢阳),从此楚国不复强国之姿,其灭亡只剩下时间问题。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但那又如何?屈原在听到楚国首都被攻破后,在完全绝望的心情下,投汨罗江自尽。这一天,是农历五月初五,而这也正是端午节的来历。
屈原想做一个振兴楚国的政治家,但事实上他始终无法在政治漩涡里同流合污,正是如此,无论他有何等卓越的眼光,他都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也正是如此,当楚国面临亡国之时,他选择了“殉国”。
4、屈原爱的是楚国,不是秦国,但这不妨碍我们纪念屈原
屈原之所以被世世代代传颂,“爱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但屈原爱的是楚国,只是楚国。
楚国,出于南蛮,楚人也自称“蛮夷”,也就是说楚国并非传统的中原华夏族,但楚国最终融入了华夏,爱楚国的屈原也被汉民族永世纪念,纪念的是屈原爱国的“精神”,纪念的并非“爱楚国”。
秦灭楚,在当时楚人眼中同样是天崩地裂的悲剧,八百年楚国就此毁于一旦。但由于时间过于久远,由于民族的融合,今天的我们看秦灭六国已经没有了亡国之感。
试想一下,我们如果生活在战国时期会是哪国人,还会为秦始皇灭六国而欢呼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但我们依然纪念屈原,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5、大一统与爱国精神并非截然对立
- 秦灭六国,终结了我国的“封建时代”,从此我国进入“大一统”的帝制时代。
- 隋灭南陈,终结了汉亡之后的四百年乱世,隋唐在秦汉之后第二次完成了大一统。
- 元灭南宋,终结了唐亡之后的近四百年分裂之局,使农牧两区统一在了一个政权之下。
- 清灭南明,结束了大明与蒙古的南北对峙,一统汉满蒙回藏,避免了我国在西方列强到来之时的四分五裂。
回到过去,我们可能是楚人、赵人、陈人、宋人、明朝人,也可能是秦人、隋朝人、金人、元人、清朝人,但最终我们都是大一统之后的中国人。
李定国
而屈原、岳飞、文天祥、史可法、李定国等等都是在这些“大一统”完成的过程中产生的爱国诗人、爱国将领,我们纪念他们,不只是因为他们是汉人,而是因为他们在面对外敌入侵之时的那一腔浩然正气,正是这种精神使华夏文明世代传承至今。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宁死荒外,勿降也!
··· ···
这些精神不随天下一统、民族融合而改变,犹如当年的屈原爱楚国一样。
这些精神同样昭示后人,秦桧、吴三桂们的遗臭万年不随天下一统而改变。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