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荆请罪的作者是谁(廉颇负荆请罪人尽皆知,其结局却未必能想到)

内容摘要《将相和》是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一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列传第二十一 廉蔺赵李》。廉颇“负荆请罪”主动承认错误让人感动,蔺相如也为了赵国捐弃前嫌,与廉颇成为“刎颈之交”。 然而,对廉颇的最终结局,老师在课堂上却没有告诉我们。司马迁却道出廉

《将相和》是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一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列传第二十一 廉蔺赵李》。廉颇“负荆请罪”主动承认错误让人感动,蔺相如也为了赵国捐弃前嫌,与廉颇成为“刎颈之交”。

然而,对廉颇的最终结局,老师在课堂上却没有告诉我们。司马迁却道出廉颇悲惨的结局,郁郁而终客死异乡。

负荆请罪的作者是谁(廉颇负荆请罪人尽皆知,其结局却未必能想到) 负荆请罪的作者是谁(廉颇负荆请罪人尽皆知,其结局却未必能想到)

信平君廉颇画像。

让我们一起走进《史记》,探究廉颇悲惨结局的原因。

伐齐立功,拜为上卿

在《史记》中司马迁直接描写廉颇的文字并不多,而是通过“互文”的形式凸显人物。“互文”,通俗来讲就是详细描写甲,对比来凸显乙。

《史记·列传第二十一廉蔺赵李》中共涉及到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四位赵国战将。蔺相如也曾带兵打仗,“(赵惠文王)二十八年,蔺相如伐齐,至平邑”,是蔺相如与秦渑池相会之后的八年。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史记·列传第二十一 廉蔺赵李》

“卿”,秦之前最高官员,相当于宰相。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

赵惠文王十六年,即公元前283年,廉颇为将带领赵军伐齐,长驱深入齐境,攻取阳晋(今山东郸城县西),班师回朝被封上卿。

由此,“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威震诸侯,或许是因为武将的勇气,又或许是因为赵国“上卿”高位,绝对不应该是武将能征善战的智谋。不然,逃亡之后,在魏国、楚国怎么会得不到重用呢?

负荆请罪的作者是谁(廉颇负荆请罪人尽皆知,其结局却未必能想到) 负荆请罪的作者是谁(廉颇负荆请罪人尽皆知,其结局却未必能想到)

廉颇武将风范。

廉颇这次伐齐有两个重要背景必须明确:

其一,燕昭王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前284年,以乐毅为联军总司令,“(燕)与秦、楚、三晋(韩赵魏)合谋以伐齐。”齐国在六国的攻击下,一溃千里,齐泯王逃亡。济西一战,诸侯班师回朝,燕国乐毅继续追击齐军。

其二,武灵王赵雍传位给惠文王赵何,在公元前298年,廉颇之所以战胜齐国应该对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变革的一次实践检验。

因此,六国联军打败齐国之后,廉颇再去伐齐取阳晋纯属捏软柿子,而这也是“胡服骑射”变革的效果验证。

所以,对廉颇被封上卿值得思考。赵国莫非是以此树立标杆,激励更多将领脱颖而出。还是有其他更深层次的目的呢?

居功自傲,负荆请罪

廉颇只是司马迁抛出来的“砖”,蔺相如才是重点介绍的“玉”。

这篇列传继续行文,“蔺相如者,赵人也,为宦者令(大太监头目)缪贤舍人(门客)。”简短介绍了廉颇,司马迁突然切换镜头,接下来大篇幅内容是蔺相如“完璧归赵”的经历。

蔺相如第一次出使秦国,完璧归赵不辱使命。赵惠文王认为蔺相如才能完全可以胜任大夫,于是拜相如为上大夫。

第二次陪同赵惠文王与秦昭王会于渑池(今河南渑池西),本来是一次秦赵结为友好联盟的会议,岂料秦国恃强凌弱,处处刁难赵惠文王。面对秦国的威逼,蔺相如针锋相对,据理力争,不仅维护了赵国尊严,也保全了赵惠文王的面子。

第一次出使秦国,赵惠文王并未现场感受到蔺相如的功绩,渑池之会赵王却亲身体会到蔺相如在外交战线居功至伟。因此,胜利回国之后,赵惠文王大张旗鼓拜蔺相如为上卿,而且位次在廉颇之上。

廉颇心中的傲气点燃了怒火,“我是带兵打仗的将军,攻城掠地野战杀敌,功劳是血汗拼搏来的,他蔺相如只因为能言善辩而立功,凭什么位次在我之上!”

负荆请罪的作者是谁(廉颇负荆请罪人尽皆知,其结局却未必能想到) 负荆请罪的作者是谁(廉颇负荆请罪人尽皆知,其结局却未必能想到)

负荆请罪主动承认错误难能可贵。

廉颇居功自傲,不仅质疑蔺相如的个人能力,而且还诋毁他,“且相如素贱人”。如此还不算完,逢人就扬言,“别让我碰见蔺相如,见一次羞辱一次。”暴露出一股流氓习气。

“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史记·列传第二十一 廉蔺赵李》

当蔺相如取回来和氏璧斜视庭柱,当面呵斥秦王侍从,最坏的结果不过是被砍头,但一般士人往往因为胆小懦弱而不敢如此。相如一旦振奋起他的勇气,其威猛伸张压倒敌国。回国之后却对廉颇谦逊忍让,他赢得了比泰山还重的声誉。他处事中表现出智慧和勇气,可以说是智勇兼备之人啊!

司马迁对蔺相如的评价——智勇兼备,“互文”参照,对比之下廉颇稍微逊色了。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史记·列传第二十一 廉蔺赵李》

负荆请罪的作者是谁(廉颇负荆请罪人尽皆知,其结局却未必能想到) 负荆请罪的作者是谁(廉颇负荆请罪人尽皆知,其结局却未必能想到)

完璧归赵是外交战线尊严之争。

蔺相如曾经为大太监头目缪贤的门客,“完璧归赵”就是因赵王无人可用,缪贤才举荐了蔺相如。此时廉颇贵为赵国上卿,面对强秦无理要求却无计可施。

而渑池会晤则不同,“赵王畏秦,欲毋行”,用赵惠文王的恐惧烘了托蔺相如的勇敢。况且,赵惠文王在现场感受到蔺相如与秦激烈交锋,再次见识了蔺相如的个人能力。

因此,廉颇鄙视蔺相如,甚至扬言要羞辱蔺相如,这做法不是打了赵王的脸么?“负荆请罪”背后真相,是因为蔺相如的话让廉颇良心发现,还是因为赵王施加了压力呢?

赵奢破秦,位列上卿

再看“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原来是赵奢负责征收税赋的小官吏。平原君赵胜家试图偷税漏税,只因为赵奢不畏强权,秉公执法。

负荆请罪的作者是谁(廉颇负荆请罪人尽皆知,其结局却未必能想到) 负荆请罪的作者是谁(廉颇负荆请罪人尽皆知,其结局却未必能想到)

赵奢因为秉公执法被举荐。

“以君之富,奉公如(依从,遵守)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史记·列传第二十一廉蔺赵李》

赵胜原本想杀了他解恨,但是赵奢这番话打动了他。“他妈的,竟是个人才”,于是赵胜举荐给赵惠文王,“王用之治国赋”,赵奢继续老本行升级管理国库去了。

如果赵奢管理国库可能永远不会跟廉颇位于同列。

机会,是秦国送来的。

秦国攻打韩国,军队驻扎在阏与(今山西和顺县西北)。赵王深知韩赵唇齿相依,救韩等于救赵。于是就征求廉颇、乐乘的意见,两人答案“道远险狭,难救”。

赵王不甘心又咨询赵奢,“其道远险狭,譬(比喻)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客观条件都是一样的,但“狭路相逢勇者胜”,赵奢提出看法不同。

赵王看到了希望,“王乃令赵奢将,救之”。

负荆请罪的作者是谁(廉颇负荆请罪人尽皆知,其结局却未必能想到) 负荆请罪的作者是谁(廉颇负荆请罪人尽皆知,其结局却未必能想到)

赵奢一战成名,从税官转行将军。

一来赵军面对诸侯都畏惧强秦;二者从税务官转行为将军;三者客观条件不可能取胜又战胜,赵奢凭此一战成名,赐号“马服君”,与廉颇、蔺相如同位。

而赵孝成王时,秦与赵在长平对抗,“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屡次)败赵军”,可见廉颇并非智勇猛将,即使与赵奢相比也差了一大截。

司马迁对廉颇取阳晋几乎没有记录,而与赵奢此战取胜对比之下,让读者不得不思考“上卿”与谁更匹配,甚至怀疑廉颇的“上卿”赏赐有失公允。

不仅如此,赵奢对阵秦军解围阏与,司马迁还进行了现场报道,突出赵奢军纪严明、赏罚分明。

赵括代替廉颇时,相信有赵奢此战的影响,赵王相信“将门虎子”,岂料赵括是“纸上谈兵”在行,而缺乏作战谋略。此外,赵括他妈还道出赵奢能够取胜原因,爱兵如子,用兵谨慎,善于“合变”(灵活应变)。

而廉颇呢?司马迁对类似内容根本没有涉及。史家说与不说,能说和不能说寓意丰富。

屡被替代,流亡异国

廉颇“负荆请罪”,蔺相如接受道歉,“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除了蔺相如应该没有几个朋友,从司马迁记载中推断应该是脾气暴躁、性格孤僻。

秦赵长平之战,廉颇被免去将军之后,门客一夜之间消失。啥叫“患难见真情”,一下子验证了身边都是什么人。廉颇门客还不如孟尝君身边的“鸡鸣狗盗”之徒冯欢。

负荆请罪的作者是谁(廉颇负荆请罪人尽皆知,其结局却未必能想到) 负荆请罪的作者是谁(廉颇负荆请罪人尽皆知,其结局却未必能想到)

赵括替代廉颇,导致赵国加速灭亡。

“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史记·列传第二十一廉蔺赵李》

“唉!您的见解怎么如此落伍?天下之人都是做交易的方式做朋友。您有权势,我们就跟随着您;您没有权势,我们就离开。这本来就是常理,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廉颇再次被起用为将时,这帮势利的门客竟又回廉颇身边,而且还振振有词。廉颇打算辞退这些门客,岂料被这一番狡辩给说服了;或者是廉颇太孤独了,没有几个知心人;又或者是廉颇性格孤僻、脾气暴躁,没有人愿意跟他做朋友。

负荆请罪的作者是谁(廉颇负荆请罪人尽皆知,其结局却未必能想到) 负荆请罪的作者是谁(廉颇负荆请罪人尽皆知,其结局却未必能想到)

赵孝成王死后,赵悼襄王继任,走马换将,让乐乘替代廉颇,具体原因不详。但是,廉颇竟然不服从调遣,将前来接班的乐乘撵跑了。当然,发泄完情绪,廉颇也只能逃亡,到了魏国。

廉颇总是被临阵撤换有自身的原因,并不能只归咎于赵王昏庸糊涂,屡屡中了人家的离间计。

“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史记·列传第二十一廉蔺赵李》

“大王,您放心去吧。估计去返再加上会晤,三十天足够了。三十天您不回来,那就立太子为赵王,断绝秦国以您要挟赵国的指望。”

这是赵惠文王与秦昭王渑池会晤那次,廉颇带兵护送到边境,跟赵惠文王话别说的话。这哪里是送行,简直是送死。赵惠文王听了心里会作何感受?而且之所以会晤秦王,还是廉颇、蔺相如极力鼓动促成,而蔺相如陪同出席。

这里除了证明蔺相如能力、胆识超过廉颇之外,还为说明廉颇缺乏政治头脑,为后续屡屡不被信任埋下伏笔。

秦赵长平之战,赵孝成王临阵换将,赵括替代廉颇;攻打繁阳,赵悼襄王让乐乘代廉颇。阵前换将这是兵家大忌,赵王岂能不知?是小人作祟,还是廉颇很难取信于人?

郁郁而终,客死异乡

“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虽然逃到了魏国,但是廉颇缺乏交际能力,久居大梁却没有赢得魏国对他的信任和重用。

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暗中派人去迎接他。廉颇虽做了楚国的将军,却没有机会获得战功,估计重要战役仍然不敢委任于他。

吴起、乐毅即使改换门庭,仍然受到重用。而廉颇从赵国到楚魏都得不到重用,要么说明廉颇带兵打仗能力不行,要么说明廉颇为人处世缺乏技巧,而且很难取信于人。

“国难思良将”,赵国屡次被秦兵围困,赵悼襄王就想重新用廉颇为将,廉颇也想再被赵国任用。

“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史记·列传第二十一廉蔺赵李》

负荆请罪的作者是谁(廉颇负荆请罪人尽皆知,其结局却未必能想到) 负荆请罪的作者是谁(廉颇负荆请罪人尽皆知,其结局却未必能想到)

“我思用赵人”,廉颇带着遗憾客死异乡。

廉颇见到赵王派来的使者,胡吃海塞表示健壮,又披上铁甲上马,说明还可以上阵杀敌。

使者回去却报告说:“廉将军虽然已老,饭量还很不错,可是陪我坐着时,一会儿就拉了三次屎。”赵王据此判断廉颇老了,不能再召回使用了。

当然,使者因为收受郭开贿赂而故意说坏话,因为郭开与廉颇有仇怨。廉颇朋友没有几个,结怨的人却不少。

廉颇被闲置太久而抑郁,嘴边常叨咕一句话,“我思用赵人!”(“我想指挥赵国的士兵啊。”)最终郁郁而终,客死寿春(今安徽寿县)。

《千字文》中有“起翦颇牧,用军最精”说法,白起、王翦、廉颇、李牧被称颂为战国四大名将。司马迁大概不同意这个说法,所以对廉颇事迹的记载,不像李牧、赵奢、蔺相如那么细致,不过“互文”对比中能够猜测如此。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