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魏大勋真人秀落泪:童年创伤真是一件坏事吗?(魏大勋魏大勋)

这不是小事

对于熟悉综艺的朋友来说,魏大勋向来以一种幽默搞笑、没心没肺的形象示人。

但是,在最近一档综艺节目,《做家务的男人》中,魏大勋却罕见地落泪了。

节目中,魏大勋和父亲做完家务后,二人躺在沙发上,准备休息一下。

魏大勋让父亲闭眼睛,父亲不闭。

魏大勋忽然自顾自地翻起了旧账:“你记得小时候吗?你非要让我闭眼休息,我不闭,你就给我了两巴掌,我还是不闭,你就继续打我,打得老狠了。”

魏大勋虽然语气轻松,但是,眼圈却红红的,尽管事情已过去很多年,他似乎还未完全放下。

魏大勋的话,令父子之间的气氛顿时凝固。

魏大勋的父亲表情也很难受,眼泪在眼圈里打转。

这一幕非常典型,中国人向来含蓄:魏大勋虽然没有明说,但是内心渴望得到父亲的一个解释或者道歉;父亲虽然知道自己做错了,但是碍于父亲的身份,是不会向子女低头的。

对观众而言,魏大勋说的小时候的事情,其实只是一件小事,而对魏大勋而言,这件小事却成为了童年创伤之一。

魏大勋的父亲显然也意识到,这并非是一件小事,不然他不会沉默、红了眼眶——时隔多年,这件事还被儿子记恨,想必是给了他很深的伤害吧。

童年创伤,每个人都无法逃避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其实是很脆弱的,尤其是孩提时期,在这一时期,父母或者朋友,一句话、一个不经意的行为,都有可能造成我们一生的童年创伤。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话题——“童年阴影真的会相伴一生吗?”,收获了两万多条回答。

“小的时候我一哭,轻则招来谩骂,重则招来痛打,我的哭泣从来得不到我想要的。父母觉得哭是无能,是懦弱。慢慢地,我再也不会哭了,习惯性的和别人保持着距离,心也变得越来越硬了。”

“小时候家里穷,读初中时我妈拿了一杯开水,一个隔夜馒头给我吃,而他自己什么也没吃。我每天都在担心第二天没有饭吃要去讨饭吃。所以长大以后除非是正事的商务宴,只要桌子上有菜我就会全部吃干净,哪怕我已经很撑了,看到实物依然会忍不住塞进嘴里。”

“十岁那年,父母闹离婚,我被大姑接走。那段时间我感觉我被世界抛弃了。再后来,父母没有离婚,可是他们常常吵架,我爸更是把我妈打得鼻青脸肿。这样的家庭环境,让我极度缺乏安全感,甚至恋爱的时候也从来不敢争吵,害怕这种氛围,所以一点苗头不对我就立马道歉不管错在不在自己。怕得到,更怕失去,最害怕被抛弃。”

从网友各色的回答中,不难看出,几乎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童年创伤,并且,这种创伤很有可能改变一个人的性格、习惯。

害怕被打,强迫自己坚强;害怕挨饿,强迫自己饥不择食;害怕被抛弃,强迫自己付出……童年创伤像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外力,将我们原来的模样扭曲、变形,同时,我们也通过扭曲、变形自己,病态地保护自己。

张爱玲小时候每次问母亲拿生活费时,总是被母亲冷嘲热讽一番,她每次内心都感觉非常屈辱,所以她从小就渴望成名和赚钱;继母老是给张爱玲旧衣服穿,所以,等她成名有钱后,她做的最多的,就是买新衣服给自己。

日本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女主人公松子由于小时候缺少爱,所以长大后,只要别人对她好一点点,她就会义无反顾地奉献和投入,童年创伤导致她渴望获得爱。

心理学认为,创伤一般是指由外界因素造成的身体或心理损害,而心理创伤就是和一些生活事件相关的一种强烈的情感反应。

“精神上的创伤就有这种特性——它可以被掩盖起来,但绝不会收口;它是永远痛苦,永远一被触及就会流血,永远鲜血淋淋地留在心头。”

“人生总是那么艰难吗?还是只有小时候是这样?”“总是这样的。”(图源:《这个杀手不太冷》剧照)

大仲马在《基督山伯爵》中的这句话可谓一针见血道出了创伤的本质。生活中我们常听到这样的安慰:时间可以治愈一切。

然而从心理学的层面来说,岁月却往往令伤痕更加突出。

正视童年创伤对人的影响

当然,还是有人会认为,以上这些人是不是太矫情了,一件小事,至于上升到“影响一生”的程度吗?

2018年1月4日早上9点,知名女星陈乔恩因酒驾被捕,酒测值高达0.67。

陈乔恩喜欢喝酒,是娱乐圈众所周知的事情:

全身酒味录节目;爱喝酒,身材走样,经纪公司将其冷藏半年。

陈乔恩沉迷于酒精,究其原因,还是与她的童年息息相关。

陈乔恩的母亲吕金凤,35岁之后,一心扑在事业上,对陈乔恩的陪伴和关爱很少。

吕金凤信奉棍棒教育,经常拿树枝打陈乔恩,直到陈乔恩全身出血。

陈乔恩回忆说,她每次听到妈妈的脚步声,感觉像是听到魔鬼的步伐;她不敢也不愿意和妈妈交流,考试考差了,宁愿去鬼屋也不愿意回家。

从小到大,她从未牵过妈妈的手,更没有同妈妈同床睡过。

缺少家庭温暖,缺少母爱,这些童年创伤令陈乔恩习惯将自己封闭,把酒精作为自己情绪的宣泄点,遇到事情,她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和父母商量,而是喝酒逃避。

哈佛大学儿童发展中心主任jack shonkoff 曾做过一个名为“执行能力”的实验:用其他颜色的字呈现另外一种颜色的字,比如用绿色字体写出“红”这个单词,然后让测试者说出单词的字体颜色。

做这个测试最重要的一点是,测试者需要控制自己随口说出“红色”的冲动,来判断这个单词字体真实的颜色是绿色。

这种控制能力也就是“执行能力”,它需要孩子通过运用大脑的前额叶皮质层,使用“执行能力”控制自己。

在我们的大脑里,童年创伤最容易伤害的部位正是前额叶皮质,而这偏偏是控制我们情感与认知行为的关键部位。

当孩子遭受童年创伤,成长在压力巨大的环境之中,他们的前额叶皮质将受到永久性损害,使得他们难以集中注意力,难以静坐学习或执行指令,碰到情感挫折时更难以恢复,自然也就无法专心学习,甚至一些孩子会难以自我控制,产生严重的暴力行为、上瘾行为。

自1995年起,美国加州医疗保险Kaiser HMO的病人都会收到一个调查问卷,询问他们是否有过童年创伤,包括暴力行为、性侵犯、情感忽视、父母离异、家庭成员去世/常年伤病/酗酒毒瘾等。

Kaiser的预防医学部门主管VincentFelitti与亚特兰大疾病预防中心的传染病学家Robert Anda分析回收的7万多份问卷后,得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结论:

超过四分之一的病人生活在有酒瘾/毒瘾的家庭中,另有超过四分之一的病人曾被父母殴打过。

两位科学家采用一个ACE记分方式,每一个汇报有过一种创伤的病人得一分。他们发现,三分之二的病人ACE分数超过1分,而八分之一的病人ACE分数超过4分。

更令人惊讶的是,Felitti和Anda对比了这些病人的病史,发现病人的童年创伤与其成年后的遭遇呈非常强烈的相关关系。

对比ACE分数为0的成人,ACE超过4分的人有两倍以上的可能性发生抽烟行为,7倍可能性发生酗酒和早期性行为,两倍以上机率获癌症和心血管疾病,4倍以上机率获呼吸道疾病;而ACE分数超过6的成人,自杀机率是ACE0分人的30倍;ACE5分以上的男性,吸毒的机率是ACE0分人的46倍。

虽然心理学家们很早就认为,有过童年创伤的人更容易酗酒吸烟、滥用药物、得抑郁症,所以得癌症、呼吸道心血管疾病的机率自然就比较高,但Felitti和Anda发现,即使这些ACE高达7分以上的人不吸烟不喝酒不体重过量,他们获得可致死心脏病的机率依然是ACE0分人的3.6倍。

因此,童年创伤,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并非是一种“矫情情绪”,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多注意,尽量避免给孩子造成无可挽回的童年创伤,不要忽视孩子的感受,他们真的比我们想象中更脆弱。

童年创伤并非逃避的借口

在当下,随着社会进步,“童年创伤”“原生家庭”等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

很多年轻人回溯成长历程,习惯性地将自身的缺陷归结于“童年创伤”“原生家庭”。

蔡康永曾说:“我们把长大后遇到所有不顺心的,改不了的毛病,克服不了性格障碍,过不了的待人接物都归因于原生家庭(童年创伤)。”

我很自卑,因为小时候父母太强势,总是打击我;我很自闭,小时候父母常常不在家,我总是一个人;我自制力差,小时候父母常常打骂我,我害怕,总是逃避,躲在游戏世界里……

无可否认,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童年有很大的关系,但是,一股脑儿将责任全推卸给父母,对他们来说,太不公平。

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如果父母时时担心,哪一个举动会伤害孩子,那么,“教育”这一个行为将无法进行,因为,无论父母怎么做,都会产生错误。

这个世界没有一块完美的璧玉,也没有一个工匠能打造它,正如这个世界没有完美的父母,他们也没办法教育出一个完美无缺的子女。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童年创伤”实际上是无法避免的,对每个人来说,“创伤”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英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曾在“母婴关系理论”中提出“good enough mother(足够好的妈妈)”的概念,也就是一个妈妈如果能够做到“60分”,其实就很不容易了。

当我们回顾过往时,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在当时的时空下,父母的某些行为或者言语,虽然给我们造成了伤害,但是,他们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譬如说,当下社会比较关注的“留守儿童”问题。

对于很多农村家庭来说,父母留在家中,的确能给子女陪伴,但是,如果他们不外出打工,又很难养活一家人。

再细化到一件小事上,就说魏大勋小时候的事情,他爸爸的初衷是为了让魏大勋闭眼好好休息,但是,魏大勋不肯,他爸爸从小接受的理念可能是,打一顿孩子可能就长教训了,所以,在那个特定的环境下,他爸爸也没有其他办法。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童年创伤”也并不是只有坏影响。

张爱玲童年生活不顺,造就了她异常敏感的心,因此,她在文学上,心思比其他人细腻;

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都挺好》中,苏明玉从小被母亲忽视,没有安全感,长大后,她变得异常坚强、独立,事业非常成功。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所以,曾奇峰老师说:“创伤、爱、动力和改变,这三者,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动态平衡。创伤,往往也可以变成我们的动力。因此,在创伤给我们的生命质量带来重大下降之前,其实,我们并不一定非要去揪着创伤不放。带着创伤,同样可以生活。”

罗曼·罗也曾说:累累的创伤,就是生命给你的最好的东西,因为每个创伤上面都标志着前进的一步。

在孩提时期,我们是脆弱的,弱势的,稚嫩的心灵的确容易被“割伤”,除了那些恶意的伤害,其实,大部分伤害,是父母不小心“碰伤”的。

当我们长大之后,面对“童年创伤”,我们不应该守着那些伤口,去怪责亲人,或是,以伤口为借口,逃避自身的缺陷。

成年人,谁身上没有几块伤口呢?

小时候,父母告诉我们“1+1=3”,长大了,我们得知“1+1=2”,当成年人的世界问你,“1+1等于多少啊?”如果你回答“3”,并宣称,“是我父母告诉我的”,那么,成年人的世界是不会认可这个答案的,错的人,不是你父母,而是你自己。

“教育”并不是单向的,父母在学习怎么教育子女时,子女也应该理解,“父母不是神,他们也有犯错的时候”,多沟通,多理解,愿那些无可避免的创伤,少一点,再少一点。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