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玲的个人资料 是如何成名的?(减肥后的贾玲图片)

贾玲,原名贾裕玲。

1982年生在湖北襄阳。父母都是化工厂的工人。

她从小就特别喜欢看一档名叫《曲苑杂坛》的节目,她模仿里面的鸟叫和乐器发声。

父母一听都惊了,人才。

家里人给贾玲找了个表演老师学习,当时只是当做兴趣来学,目的是为了中考高考加分。


01

高中毕业后,贾玲来到北京,她励志报考中央戏剧表演学院。

戏精,成了她的梦想。

可惜在俊男靓女扎堆的竞争中她败下阵来。

不甘心,贾玲伸出一个指头,对家里人说:“再给我一年”。

她在北京一面打工一面复考,第二年再战中戏。

为确保万无一失,她多报了一个“相声表演”兜底。

天降好运,“戏剧表演”和“相声表演”两个专业的分数她都达到了。

但喜剧与悲剧只有一秒之间。

当时贾玲没手机,填志愿留的是家里的电话。

学校打电话去她老家,她妈接的电话。

母亲误将“相声表演”理解成了喜剧表演,毕竟相声对于老一辈理解就是喜剧。

学校那头催得急,“大妈,戏剧还是相声专业,选一个呗。”

母亲觉得贾玲从小就挺幽默的,替贾玲选了“相声表演”。

从此,她就与戏剧演员、电影演员失之交臂,成了一个相声演员。


02

等进了班级后,贾玲愣住了——

学员大都是男的,标准的小平头、笑容满面。说相声的,颜值喜感和亲和力很重要。

相声表演班只收了36人。

门槛高,对每一个科班学员提供机会,请了姜昆、牛群等大腕来班上讲课。

而当时贾玲的班主任是冯巩,冯巩成了贾玲的老师。

那段学习时光是艰苦且快乐的。

每天早上,36人一起咿咿呀呀的吊嗓子,每天上课,36人一起“扁担长南边来了个喇嘛”的打快板。

贾玲确实天资聪颖。

在毕业的那一年,她参加全国相声表演邀请赛,拿到了冠军,轰动相声界。

以为成名在望,没想到却是休止符。


03

其实在传统人的印象中,相声是两个男人说的,一个捧,一个逗。

哪有看到过女人说相声的?

毕业后,贾玲没接到什么活。

她租在北京地下室。

为了维持生计,她只能去客串一些兼职主持、给明星当助理,折腾了一年,没赚到一万元。

还要靠着姐姐救济。

时间越耗下去,家人越感到前途渺茫,女孩的青春宝贵。

姐姐给贾玲找了一个高速站的收费工作。

姐姐说,“数钱多好啊,坐在亭子里,夏天有冷气冬天有暖气,又舒服又稳定。”

贾玲不甘心,她又伸出了一个指头,“姐,再给我一年。”

谁知道,一年之后又一年。

2005年到2008年,贾玲一直住在北京的破地下室。

清晨吊嗓子,说着:“加油、努力、奋斗”。

她每天出门,争取一个又一个机会,然而都是失望而归。

她渐渐觉得,相声也许真的是男人的世界,而自己可能只是一个陪衬。


04

但这样的局面,被一个对她影响至关重要的人改变——恩师冯巩。

一次,她和冯巩出去演出,忘带衣服,回家拿。

冯巩跟着一起,他第一次看到了学生贾玲住的地下室,如此狭小,如此简陋。

出来之后,冯巩说,“我不能保证别的,至少要让你把这一年房租挣到。”

于是冯巩常带着贾玲四处演出,只要有机会就提拔她。

这让贾玲在北京总算能够在北京混得下去。

2008年,贾玲创作了一个讲述80、90后拼客的剧本,想找一个编剧提提意见。

冯巩介绍了自己的御用编剧邹僧给贾玲。

排练的时候,邹僧给贾玲推荐了一个搭档,白凯南。

于是他们以贾玲为中心,为她创作了一个“女主相声”——《爱拼才会赢》。

这个相声拿到了中央电视台专业组三等奖。

而经过这次合作,邹僧被贾玲的气质折服了。

他忽然想起自己在多年前曾有一个叫做《大话捧逗》的作品,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人来演。

于是在经过改编后,邹僧将《大话捧逗》的剧本交到了贾玲的手中。

2010年的春节晚上,两个80后站在了舞台中央。

“你的眼睛出卖了你的心,你的眉毛却出卖了你的眼睛。”

“您不要命了吗?真的吗?这是真的吗?您真的真的已经不打算要命了吗?可是这跟我又有什么关系呢?”

《大话捧逗》笑点密集。

贾玲表演的是一种名为“酷口相声”的新相声种类,用各种元素提高相声的娱乐性。

28岁的贾玲一夜成名。


05

这些年,观众会在许多综艺电视节目看到贾玲。

她擅长夸张的喜剧,一会儿白娘子、一会儿斧头帮模仿周星驰。

有时恶搞、有时自嘲。

这样的表演方式对于女演员来说心里是有道坎的。很多女演员在台上不计形象搞笑后,回家偷偷落泪。

可贾玲自己丝毫没有这个包袱。她认为“既可耍宝秀绝活,也敢剃发充硬汉”。

对于贾玲的表演,外界依然充满争议。有人认为她表演过火,自毁形象。

可贾玲的成绩有目共睹——

谁说女人不能演相声?谁说女人不能表演喜剧?

她获得否定,也拥有肯定,既有质疑,也得赞美。

未来将会如何,无人知晓。

但此刻的贾玲,浑身上下都是戏,已成为最有特点的“女喜剧之王”。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