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3月14日《自由中国》第26卷第6期,胡适在《容忍与自由》写道:“布尔先生那天谈话很多,有一句话我至今没有忘记。他说:‘我年纪越大,越感觉到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他这句话我越想越觉得是一句不可磨灭的格言。有时我竟觉得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胡适作为中国近现代最杰出的学者之一,他的一生似乎是毁誉参半。上世纪20年代初,胡适与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等人轰轰烈烈地发起了白话文运动。
为积极唤醒全体国人民智,让劳苦大众能受到教育,胡适也是起到了积极且正面的作用。
当新中国成立之后,胡适旅居于美国和中国台湾,他的一些言论包括观点,也被不少人视为大逆不道,甚至有人直指胡适是叛徒,卖国贼。
抛开客观因素,本着公平公开的角度,胡适从像开了挂一样成为天纵英才,再到“过街老鼠”,他的一生到底遭遇了什么?晚年生活又过得如何?
胡适,1891年12月出生于江苏省松江府川沙县(今上海市浦东新区)。曾用名嗣穈,字希疆,学名洪骍,后改名适,字适之,籍贯是安徽省绩溪县。
早年间的胡适进入当地梅溪学堂读书,接触梁启超、邹容的先进文章。1912年春,胡适来到美国纽约康奈尔大学学习深造。
两年之后,胡适获得学士学位,于1915年9月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学习。1917年,胡适学成归国,顺利考得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博士。
当时胡适年仅27岁,学贯中西,文笔犀利,得到北大校长蔡元培的注意,蔡元培竭力邀请胡适前往任职。回国之后的胡适,领导了新文化运动,成为无数年轻人的偶像,又与陈独秀、李大钊、钱玄同等人关系莫逆。
说句大言不惭的话,彼时的胡适达到人生最高光的时刻。另外,胡适担任北大教授每个月的月薪大概是300块银圆。
按照普通人的思维,胡适文采斐然,且地位尊崇,年纪轻轻就是北京大学教授,与各方上层人物来往频繁。往后时日只需耐心研究学问,方可成一代大师。
然而,胡适早年留学美国,西方那套“自由与民主”深深地印刻在他的脑海中。归国之后,胡适不止一次想将当时的中国构建成类似于美国的乌托邦。为此,他和鲁迅、陈独秀等人分道扬镳。
大约是民国二十年前后,胡适受蒋梦麟邀请,出任文学研究院院长。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胡适正式加入国民党。于当年11月,发表一篇名为《建国问题引论》的文章。
该文章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应该主动放弃革命,加入国民政府。一石激起千层浪,随后几年,胡适积极投入政坛,先后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地发表各种进步言论。
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胡适当选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后出任驻美国大使。
这一时期的胡适已经被“美国梦”洗脑,他开始走火入魔般的攻击共产党,甚至攻击一切与他观点相悖的人。
时间到了1948年冬天,北平迎来和平解放,时任北大校长的胡适赶赴上海。1949年4月,解放上海战役前夕,胡适独自一人登上前往美国的邮轮,此时的他已年近六旬。
按照胡适事前设想,他之所以会来到美国,就是因为要摆脱各方利益和党派政府的纠缠,好潜心做学问。
没有了国民党的接济,胡适来到美国之后过上了入不敷出的生活。很快,他所剩不多的积蓄就被花光。
无奈之下,堂堂北京大学教授,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胡适,居然屈尊成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长。看来,才华横溢的胡适也是要为斗米折腰。
胡适一直在美国待到1958年,当年四月,胡适被推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离开美国,来到中国台北生活。
初到台北,胡适又享受到了前呼后拥的生活。他多次被邀请参与演讲,与旧时好友相互往来,又带了几个徒弟,帮助自己处理杂事。
正当胡适准备撸起袖子大干一番时,1960年,他的好朋友雷震被判十年有期徒刑,胡适因此大病三个月。
1961年,胡适又卷入总统连任案,加上自己的心脏病复发,再一次住院三个月。1961年12月17日,胡适在病床上独自一人度过了自己71岁的生日。
1962年2月24日,胡适受邀到“中研院蔡元培馆”主持第五次院士会议,下午六时半,在欢迎新院士酒会席散时,心脏病猝发而死。终年71岁。
纵观胡适的一生,正契合了“高开低走”这个成语。我们不禁要问,为何胡适会在新中国成立前夕远赴美国?后又辗转来到中国台北?
根据笔者的分析,有以下两点客观因素,是胡适接连辗转于美国和中国台北的症结。
首先一点是胡适当时的经济情况。1956年11月,胡适给好友赵元任写过一封信,信中明确提到:“我老了,已经到了退休年纪,还有一点小积蓄。”
另外,胡适还曾详细列出他自己的生活费用。除掉房租、雇佣工人的费用、水电费,参加俱乐部或各种社交场合的费用,胡适每月最少需要600美元才可勉强维持收支平衡,一年下来大概就是7200块美元。
由于胡适多年来不懂得理财,花钱大手大脚,他认为如果继续留在中国,穷困潦倒的共产党是根本不可能每个月给他600美元。
与其这样,干脆来到美国挣美元花美元,还能享受各种高科技所带来的便利,何乐而不为?
胡适从美国又辗转来到台北,也是因为经济状况。胡适只当了两年普林斯顿大学的图书馆馆长,到了第三年,被单方面解雇。
再加上美国国内通货膨胀,原本还有点积蓄的胡适实在是生活不下去。索性,他便离开美国,继续去投靠国民党政府,这样可保证晚年的衣食无忧。
其次,胡适离开中国大陆主要还是因为当时的学术环境以及社会空间。
近些年,网友们普遍认为胡适是“公知”代表。“公知”就是一群有着一定的知识基础,却总是喜欢侃侃而谈,喜欢用错误的观点引导社会大众。说白了,公知就是“碎嘴子”,还是别有用心的“碎嘴子”。
胡适毕生追求言论自由,学术自由,他认为留在中国大陆会没有面包,没有自由,更会受到迫害(这完全是胡适主观臆断)。于是离开故土,远赴美国与中国台北。
其中还包括胡适希望在自己晚年时期,将《中国哲学史》与《白话文学史》的下卷赶紧写出来,好公开发表。写作这两本书籍所需要的资料大部分都藏于南京,于1949年被国民党政府撤退时,带往台湾。
那么,从学术角度来看,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台湾,都能够给予胡适适合做研究和写书的资料,可以配备更好的生活环境,这对胡适而言,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
起初,胡适这种“两面派”的做法,迷惑了一批人,让他成为文坛先锋。最终,就连蒋介石、赵元任、蒋梦麟、何应钦,这些曾经与胡适称兄道弟的人,都看透了他的真实嘴脸,那一套“民主自由理论”根本行不通。
胡适因此成了孤家寡人,最后落得个客死他乡,飘零晚年的结局。
作为中国近现代颇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胡适在文化领域上有一定的成就,这是客观事实,不容否认。可纵观胡适的一生,青壮年时期的他颇受拥护,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晚年时期的胡适虽表面风光无限,实则却是孤身一人,好不落寞凄凉,这一切都要归咎于胡适太过宽泛的民主自由主义思想作祟。
正如前段时间热播剧《觉醒年代》中,鲁迅对胡适的评价——这人有些藏着掖着,办事虽小心谨慎,却有些不地道。
事实证明,胡适晚年生活惨淡有其必然性,与他本人的理念,包括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关系。
胡适如果能留在大陆,放下成见,党和人民绝对会给他一个悔过自新的机会,新中国也的确需要胡适这样的教育人才。
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惨淡的晚年生活,恰恰证明胡适的刚愎自用,嘴里说的都是“自由民主”,实则全是双标。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