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吴天祚三年(937年),徐知诰篡夺南吴政权,定国号为“大齐”。两年后,大齐升元三年(939年),徐知诰恢复李姓,改名为昪,自称为李唐宗室之后,改国号为“唐”,并为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立庙,为了与唐朝加以区分,史称“南唐”。那么,南唐与唐朝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其实,从政权交替而言,南唐和唐朝根本没有任何关系,两者之间的***联系,便是李昪(即徐知诰)自称为李唐宗室后裔。那么,李昪是李唐宗室的后裔吗?这个目前根本无法判断。
李昪到底是不是李唐宗室之后?升元三年(939年),徐知诰在先改名为徐诰的情况下,又在与群臣商议之后,正式更名为李昪,之后尊养父徐温庙号为义祖,进而开始追认唐朝先祖。
那么,李昪到底是不是李唐宗室之后呢?如果是,又是谁的后代呢?由于史料过于庞杂,而各种史料记载又各不相同,结果引发了史学家的无限猜想,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说法:
1、先祖为平民,认唐太宗之子吴王李恪为祖。这种说法以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为代表,《资治通鉴·后晋纪》有载,“唐主欲祖吴王恪……唐主命有司考二王苗裔,以吴王孙祎有功,祎子岘为宰相,遂祖吴王,云自岘五世至父荣”。
按照其中记载,李昪的先祖乃是平民,并非什么李唐宗室,后来因称帝才让大臣给自己找个靠谱祖宗,于是最终认了唐太宗之子吴王李恪。胡三省在为《资治通鉴》作注时,也采用了这种说法。
徐铉像
2、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之后。这种说法出自南唐旧臣徐铉的《江南录》,其中称李昪是唐宪宗第八子建王李恪的玄孙,李昪之孙李从浦的墓志铭《宋故左龙武卫大将军李公墓志铭》也自称是建王李恪后裔。
这种说法多被后世所认同,例如释文莹的《玉壶清话》、陆游的《南唐书》、赵世延的《南唐书序》和陈霆《唐余纪传》也多持这种说法。陆游甚至在《南唐书》中提出了具体世系,“李恪生李超,李超生李荣,李荣生李昪”。
这种说法虽然流传较广,但在宋朝官修的《新唐书》中,明确记载了建王李恪“无嗣”,似乎又推翻了这种说法。不过,龙衮的《江南野史》和马令的《南唐书》却指出李超仅仅是李恪的后裔而并非儿子,因而李昪也算是李恪后裔。
3、唐玄宗之子永王李璘后裔。这种说法出自薛居正的《旧五代史》,其中有载“昪自云唐明皇第六子永王璘之裔。唐天宝末……璘至广陵,大募兵甲,有窥图江左之志,后为官军所败,死于大庾岭北,故昪指之以为远祖,因还姓李氏”。
《旧五代史》成书于北宋初年,是距离南唐最近的一部正史,那时五代时期的各朝《实录》还没有散失,又有范质的《五代通录》作底本,因而这种说法也有一定的可信度。
以上三种说法,虽然记载各不相同,但却皆有史料支撑,因而目前关于李昪到底是否为李唐宗室后裔,又到底是谁的子孙,目前尚无定论。
李昪夺取南吴政权过程,注定其有冒认祖宗的必要李昪出身极为低微,自幼在濠州、泗州一带流浪,父亲因战乱失踪后,被伯父李球带至濠州,母亲去世后,混迹于濠州开元寺。乾宁二年(895年)吴太祖杨行密攻打濠州,将李昪收为义子,但因儿子们难以容纳,便将其交给部将徐温抚养,就此改名徐知诰。
徐温本有六子,奈何大多碌碌无为,只有长子徐知训能为助臂,于是徐温便将善于骑射、喜好读书的徐知诰培养为了自己的另一个臂膀。南吴天祐六年(909年),徐知诰升任升州防遏使兼楼船副使,次年又升任升州副使,知州事,徐知诰由此走上了独立创业之路。
不过,随着徐知诰的实力越来越强,徐温在用他的同时,对其也是极为防范,眼看徐知诰逐渐做大,徐温便在南吴天祐十四年(917年)改为检校太保、润州团练使,置于自己眼皮底下,两人矛盾开始爆发。
南吴天祐十五年(918年),徐温长子徐知训被大将朱瑾所杀,徐知诰抢先赶往广陵平定叛乱,凭此升任淮南节度行军副使、内外马步都军副使,开始逐步掌握南吴朝政,培植自己的势力。
南吴顺义七年(927年),徐温本想派次子徐知询接替徐知诰,但不久后徐温病逝,徐知诰趁机褫夺了徐知询兵权,开始在南吴独掌朝政,并最终篡夺了南吴政权。
对于李昪这种出身低微,依靠义父攫取大权,又是篡位称帝,为了确保统治的稳固,增强统治的权威和合法性,认一个拥有光荣历史或者显赫声名之人为祖并不难理解,实际上这种做法在历史上并不少见。
事实上,对于李昪追认李唐宗室为祖宗这件事,便曾被钱文穆王钱元瓘所取笑,当时钱元瓘问沈韬文,“金陵冒氏族于巨唐,不亦骇人乎?”沈韬文便说,“这就像乡间那些姓孔的,经常被人称为孔夫子一样,这有什么奇怪的!”钱元瓘听后大笑不止。
这也足以说明,当时帝王、大臣对于李昪这种做法,并不感到奇怪,认为这只不过是乱认祖宗罢了。
综上所述,李昪建立南唐时,李唐已经灭亡十几年了,二者之间根本没有什么关系,***的联系便是李昪的出身问题,如果他真的是李唐宗室后裔,那么南唐也算是李唐的一种延续;如果李昪不是李唐宗室后裔,那么二者之间便没有任何联系了。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