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郎中”在古代原来只是官职名称。
其实中国古代的医生就叫中医,中医的四大别称有——岐黄、青囊、杏林、悬壶。在宋代之前医生根本不叫大夫、郎中。
那为什么后来人们开始用“大夫”、“郎中”称呼医生呢?“大夫”、“郎中”为什么会与医生扯上关系呢?
先让我们先看看“大夫”、“郎中”本来的含义吧。
“大夫”,中国古代的一种官职名,而且都是不小的官位了。
它开始于西周,当时朝中官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能够世袭且有自己的封地。
秦汉以后,**要职有御史大夫,级别稍低的有谏议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唐宋尚有御史大夫及谏议大夫之官,一直延续到明清才废掉这一职位。
“郎中”,也是高级官员。
“郎中”最初是帝王侍从官的通称,战国时期开始设立,主要担任保卫、建议等职能。
隋唐以后,国家实行三省六部制,各部下设司,各司长官即为“郎中”。其职能与战国秦汉有很大区别。
据《明史》卷七十二《职官一》载:工部下设“营缮、虞衡、都水、屯田四清吏司,各郎中一人(正五品),员外郎一人(从五品),主事二人(从六品)”。
可见,这两个名称本来指官职,产生时间很早。那什么时候开始用“大夫”和“郎中”称呼医生的呢?医生最初的含义又是什么?
医生现泛指一切以行医为业的人,但最初也只是指医科的学生,始见于《唐六典》:“医生四十人。”唐朝学堂始开医科,招收学生。
其实用“大夫”和“郎中”称呼医生在宋朝就开始了。
因为宋朝经济发展迅速,所以使得宋朝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高度发展,掌管***事务的官员不断增多。
当时,国家将翰林医官院的医官定为七级二十二种,如和安大夫、成和大夫、成全大夫、保安大夫等。
就这样,人们开始把医生称为“大夫”。五代以后,官职逐渐泛滥。人们为了表示对医生职业的尊敬,便称医生为“郎中”、“大夫”。
其实在“大夫”和“郎中”在使用方面,有有一点差别。
因为地域不同。“大夫”一般在北方地区使用,郎中是南方方言,所以“郎中”在南方使用得更普遍些。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医生这个职业在古代地位也是非常之高的。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