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书评创作大赛#
作者名字确实是叫曹雪芹,但此曹雪芹不是江宁织造府的那位“曹雪芹”。
谈这个问题,必须先认识到一点:曹雪芹这三个字它只是个笔名,红楼的作者,在真实历史中,另有自己的真名实姓。
而我们想找的,就是“曹雪芹”究竟是历史上的哪路好汉。
1921年,胡适写了一本《红楼梦考证》,谈到曹雪芹是康乾时期江宁织造曹府的公子,曹寅之孙,曹顒之子。
自从胡适提出“曹府论”后,不少专家和爱好者以此为基础,从红学中另开辟出一个分支“曹学”。只是这么多年过去,“曹学”并没有研究出什么让人信服的成果,令人遗憾。
比如:曹氏家谱里从来就没有曹雪芹这个人!
比如:曹雪芹的父亲究竟是谁?
比如:红楼梦如此奇书,作者当是才高八斗、著作等身,但曹雪芹竟然在历史上籍籍无名,除红楼外,却无其他可证真的只言片语流传,岂不怪哉?
及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人对曹雪芹是否出身江宁曹府充满了怀疑。“江宁织造曹雪芹”一说,无论学界还是民间,均引起了巨大争议。
目前几乎所有严谨的媒体或专业资料库中,涉及到红楼作者时,都会特意标注“有争议”三个字,头条百科上便是如此。
头条百科截图
要研究红楼作者归属,就绕不开贾宝玉原型的解析;绕不开脂砚斋和畸笏叟这两位和曹雪芹的关系论证;还得给出现实中存在的历史人物线索,说明他是“曹雪芹”,而偏偏这些都是红楼中的重大问题。
清中期以降,围绕以上这些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各种说法中提出的作者备选人物,高达八十余位,明末到清中期的才子们几乎被一网打尽,似乎人人都可能是“曹雪芹”。
要判定红楼梦的作者,首先遇到的第一个重大问题就是——断代!
我们得知道红楼梦主要讲的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故事,才能反推追溯。
民国中期,关于“断代”之事,爆发了一场文化层面的大论战。
红方代表性人物是胡适,史称考证派,认为红楼写的是清代早中期之事;蓝方来头也不小,是蔡元培和他的拥趸,史称索隐派,认为红楼讲的明末清初之事。
莫要小看断代之事,因为这直接决定了红学的研究方向。如果证明红楼梦讲的是明末清初之事,那么“江宁曹府说”将在一夜之间土崩瓦解,这也是癸酉本一直不被考据派承认的原因……
胡适和蔡元培两位都曾任北大校长,红楼梦本身也堪称千古奇书,自论战后,红学即成第一显学。知识分子出门访友不谈谈红楼梦,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个高端文化人。
之所以要讲讲这段公案,是为了便于大家更好地理解后面的篇幅。
岁月如梭,世界在不断发展,2008年,一个叫何莉莉的人在网上上传了一部28回的《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红学爱好者别称癸酉本。一石激起千层浪,直到今天,癸酉本真假之论依然是各社交媒体极热的话题。
本文暂且不谈癸酉本那些存在的缺陷,只说这个癸酉本的意义,它最大的作用在于:与前八十回通行本相互对应后,向我们揭示了红楼梦人物的结局,有力地证明了红楼梦讲的是明末清初之事。
关于证明的证据,很多,网络上也有不少,各位可以自己先找来读读。而本次作者君头条新书连载,在后面章节中,也会陆续将各项证据展示给读者们。
以考证派为主的红学界对此本或保持沉默、或斥其为伪,否则百年红学大厦将一夜间烟消云散,最多剩下一部分不以“曹学”为前提的研究成果。
早在民国时期,蔡元培在《石头记索隐》一书中,就明确指出:“《石头记》者,清康熙朝政治小说也。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而尤于汉族名士仕清者,寓痛惜之意。”
但令人遗憾的是,索隐一派,并未找到红楼真正作者,在论战中缺失了最重要的作者考证一环,又兼此派中人,良莠不齐,以致牵强附会之说甚多,说服力较之考证派差了不少。
所以本文开篇就谈到,断代对研究红楼的意义,至关重要。
作为我个人,赞同红楼梦讲的是明末清初之事。因为,在长达十余年的研究探索中,我没法无视不断出现的证据。
脂批中,有二公同作者关系非同一般,脂砚斋和畸笏叟。
这两位极其神秘,从批语看,这两位也都是书中情节描写亲历之人,这一点基本上是公认的。
但这两位是两人还是一人?是男是女?他们与作者是什么关系?如果是两人,他们之间又是什么关系?为何前期是脂砚斋在评,后面换成了畸笏叟?这些问题即使现在,也是争论不休。
鉴于要讲清楚需要大量引用脂批,会让本文篇幅极长,就大概说说相关的结论吧。
第一:从脂批语言分析,这两位应是男性;
第二:这两位关系非常密切;
第三:脂砚斋先去世,畸笏叟继续完成未完成的使命,继续批注;
第四:两位共同亲历了红楼书中的部分情节,是亲身参与者。“余亦经历”“余亦吃亏”等此类字样脂批中多次出现。
第五:两位的佛学功底很深厚,脂批中不只一次引用佛家典故或佛学经典,而红楼书中对佛学也有很深刻的论述和理解,相互对应。
以上几点基本是红学爱好者们所认可的,那么,重点就是这两位身份的探索了。
“畸笏叟”这个名字早有研究,有人解析的很清楚,原文中邢岫烟对“畸人”有过一番论述,即“畸零之人”,对应是方外之人、出家人。
笏者,大臣上朝时持之的长板,指代有官身之人。
畸笏叟这个名字,可理解为:曾当过官的出家人。这个官可以是官身,也可以是爵位。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明末清初那段历史,身份是僧人或道士的著名人物有哪些吧。
首先要“亲历之人”,亲历什么呢?亲历明亡清兴这段历史的人!且从贾宝玉之描写,明亡时这人年龄不大,大约不超过二十岁,对前明怀有极深的感情,对满清有国破家亡之恨,晚年后年纪不小。
那么,在明末清初那段真实历史上,真的有这么一个符合所有条件之人吗?
有!
朱耷(1626–1705年),明宗室,宁献王朱权九世孙。1644年明朝灭亡时,这一年正好十八岁。
朱耷身为朱明皇族子孙,为躲避清廷搜捕,只得隐姓埋名遁迹空门,一生颠沛流离。
此公还有另一个无人不晓的大号:八大山人,雪个和尚。
八大山人(朱耷)
八大山人少年时王府锦衣玉食、倚红偎翠,十八岁经历改朝换代国破家亡,之后隐姓埋名颠沛流离。与书中贾宝玉之经历,何其相像。
这并不够,八大山人还有个弟弟。这个弟弟对继续探索也非常重要。
朱道明,又名牛石慧(1628——1707?),明清鼎革时和哥哥朱耷一起跑了,也善画,画作署名牛石慧。此公同样隐姓埋名做了出家人,但不是做的和尚,而是当的道士,道号望云子。
眼熟么?诸位继续回忆,红楼书中那贯穿全文且拥有完整上帝视角的神秘一僧一道,一个癞和尚、一个跛道人,还有那首《好了歌》。
这两兄弟,一僧一道、亦僧亦道,书中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此情僧是谁,莫非就是他的兄长八大山人雪个和尚?
空空道人是读了《石头记》后将书改为《情僧录》,此人极可能就是畸笏叟,即前文所述之牛石慧,脂砚斋则是他哥哥雪个和尚。红楼一书写的就是两兄弟少年时王府往事,贾宝玉原型主要有兄弟俩的经历,也参杂了宁藩三国八支中某些小王爷的经历揉合而成书。
有这等王孙公子经历作原型,贾宝玉的人物形象能不丰满细腻吗。
红楼中祭祖时出现的宗祠,是皇家规制。贾府形制,有九道门,是为“君门九重”之意,这便暗示了,贾宝玉原型应是宗室子弟。
以礼治国的明清时期,各个阶层等级森严,僭越君权,更是抄家灭门之大罪,红楼作者熟知明清典制,书中不会犯此明显错误。
兄弟二人为前明宗室遗孤,红楼梦既为隐晦“家史”,他二人无论有意无意,其真实背景,都会随着书中一些具体描写而有所体现。这也是为何红楼中众多“皇室规制”相关描写的真正原因。
“八大山人”和“牛石慧”,八和牛字合起来,不正是个“朱”字么。
红楼梦一僧一道的形象,红楼梦二十五回曾有描述。
鼻如悬胆两眉长,目似明星有宝光;
破纳芒鞋无住迹,腌臜更有一头疮。
一足高来一足低,浑身带水又拖泥;
相逢若问家何处,却在蓬莱弱水西。
注意最后一句,是讲二人来自何方,猛一看说的是来自神仙处所蓬莱仙境,其中实有深意。
弱水,泛指浩浩汤汤的大江,“弱水西”,是为“大江之西”,实为暗寓“江西”二字。
朱耷兄弟逃出来后去了哪里呢?是江西吗?不得不赞一下八大山人画作的收藏家们,他们早把八大山人和牛石慧研究得极其透彻。
这两人逃出后,一直隐居于江西南昌左近。晚年回到南昌,长居于青云圃,则即今日之南昌青云谱区,他们住所就是现在的八大山人纪念馆。
以上为其一。
其二,江西上饶葛仙山,佛道双圣地。宋代熊克有诗赞云:蓬莱何曾弱水隔,兜率有天才咫尺。
再看红楼原文:相逢若问家何处,却在蓬莱弱水西。
从这首诗中用的“蓬莱弱水”的典故,也暗指江西。
书中那两位知晓一切的一僧一道,根本就是朱耷兄弟二人的自喻。他们隐姓埋名后,哥哥做的是和尚,弟弟当的是道士!
探索到此,八大山人越来越引起我的兴趣,继续查下去,各种资料越查越心惊,别的不说,就谈谈朱耷的画和诗。
他有一副代表作,《古梅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八大山人古梅图
树的主干是空心的,周边光秃秃的几根枝桠,枝桠上寥寥点着几朵梅花。
这画寓意很深,主干凋零,枝桠光秃,这是对明王朝朱明皇族的深切怀念,形象生动,周边几朵梅花,寓意原本枝繁叶茂的朱明宗室,也就剩下自己这几个残缺之人了。
以画作论,此画水平极高,但我更关心的是他画上题的一首诗!
分付梅花吴道人,幽幽翟翟莫相亲;
南山之南北山北,老得焚鱼扫虏尘。
八大山人写的诗大多晦涩难懂,典故和佛偈常常交替使用,至今仍有不少诗词未解其真意。这一首,便是其中之一。
毫无疑问,此诗联系《古梅图》上画作,很明显是在表露八大的反清思想和悼明之情,但是,它为什么要作此画此诗,却一直是个谜。
苦思之下,某一天,才得恍然大悟,这诗,是他写给一个人的。
此人是谁?
诗的第一句便说了:吴梅村!
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别署鹿樵生、灌隐主人、大云道人,汉族,江苏太仓人。明末著名诗人,一首《圆圆曲》青史留名。
注意吴梅村的“别署”,大云道人!
红学研究中,早有红楼作者是吴梅村一说,一些红楼学者,便认为吴梅村是红楼真正作者之一,并有过专文论述。
而最新发现的癸酉本,结尾处有批注,“梅村夙愿得偿,吾所受之托亦完”,证明红楼与吴梅村确有关联。虽癸酉本尚有一定争议,但其有关作者的这条批注,与现代研究的一些看法却不谋而合,吴梅村作者说,是有相当理论依据的。
对于这首诗,在反复查询诗中典故出处后,总算弄明白朱耷这诗想说什么。
第一句“分付梅花吴道人”,分付,通吩咐。梅村我嘱咐您。
第二句“幽幽翟翟莫相亲”,幽幽,幽暗,此处是指北方幽燕之地,翟翟,念di,通“狄”,“幽幽翟翟”即“幽狄”,贬义,指清廷。北方的清廷,你不要亲近。
第三句“南山之南北山北”,这又是一个典故,出自《后汉书》,宋代王炎曾有过相同的诗句,意思是好好当隐士,不要出仕。
第四句很明显朱耷告诉吴梅村,我们迟早要打回去的。
这诗,是在告诉吴梅村,不要去当清廷的官,好好做你的隐士,耐心等待革命的召唤。
八大山人与吴梅村,素有交情。吴梅村六十寿辰时,八大送了一副亲笔画作《山水》以为贺礼。只是他们这段友谊,极其神秘,几乎不见于史料。
接下来说说他住的的地方,“青云圃”,此地极其有名,宋代原名“天宁观”,顺治十八年(1661)年改名为“青云圃”。
这个名字,是否似曾相识?
是耳熟,青圃,“芹圃”也。
再有,朱耷除了号“八大山人”,也号“雪个”,其中取一“雪”字,青云圃取一“青”字通芹,合起来不就是“雪芹”么。
古代文人,别名或自号常有从自家居处名称所来的惯例。
看到这里诸位大概是有些混乱了,无妨,笔者来推断梳理一下。
红楼最终成书应该一共历经三稿。
朱耷兄弟身为朱明宗室,少年时钟鸣鼎食,明朝亡后二人逃离,一个当了和尚,一个做了道士,隐姓埋名之余心中也充满了对大明的眷念。国仇家恨之下,便以自身经历作了一部自传性质的小说,既为反清悼明,亦有借闺阁之言为掩护,为朱明皇族修史之意。
八大山人传世像
二人虽擅长丹青,也能舞文弄墨,但文字水平比之两榜进士们还差了不少,于是写了个初稿。这第一稿大约是个框架,内容应是兄弟两人的亲身经历为主。这一稿便是《风月宝鉴》。
此稿交给了好友吴梅村,梅村心中依然怀明,对初稿增删修改。吴梅村当时组织慎交社,这慎交社可是大有来头,严绳孙、顾贞观、秦松龄都是此社中人。此处列举的几个名字,在现代研究中,都是有人曾提出是红楼作者,重点是提出者或多或少都能找到些证据。
吴梅村觉察到改稿工作量极大,便召集几位稳妥可靠之人,共同完成了这部巨作的二稿,这部二稿就是《吴氏石头记》,我们今天看到的癸酉本。
二稿主要是对红楼主题思想、架构情节等小说要素进行了合理安排,以及初步精炼了文字和诗词,至少达到了明代普通话本的水平。
所以才有癸酉本108回结尾处批语:“本书至此告一段落,癸酉腊月全书誊清。梅村夙愿得偿,吾所受之托亦完。若有不妥,俟再增删之。虽不甚好,亦是尽心,故无憾矣。”
受谁之托?受朱耷兄弟之托!并且注明,“若有不妥,俟再增删之”之言语。
癸酉本虽然架构清晰,前后呼应,但还不够完善洗炼,文字也颇为粗俗。吴梅村等人继续一边增删修改,写好一部分,便送给朱耷兄弟点评批注。八大等人也给予更多的亲身经历以及细节反馈,为改稿提供更多写作素材,双方共同不断完善此书。脂批产生的原因,正是源于这种双方不断互动,由于改好一批再批注一批,所以脂批才会出现壬午年、丁亥年等年份集中批注的现象。
这修改的第三稿,便是红楼最终定稿,即我们今天看到的前八十回。第三稿时,改稿者精益求精,不断洗炼情节和文字诗词,多人前赴后继之下,红楼遂成一代奇书。
随着年华老去,当初参与此工程的人逐步凋零,才有畸笏叟于批注中大叹:“…芹溪、脂砚、杏斋诸子皆相继别去,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宁不痛杀!”
红楼前八十回,确有多人著述的痕迹在内。比如写书中人物亡去,有形写的,也有细细实写的,明显风格迥异;书中各章回诗词、判曲等体裁风格,更是天南地北无所不包,堪称诗词百科全书。
至于曹雪芹之署名,雪芹二字前面已有解释,再说说为何姓“曹”?
杜甫有诗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曹者,尔等、吾辈之意,这名字,其实有所暗示,此书是我们(几位挚友)共同创作。
随着几位著书之人相继故去,此书第三稿止步八十回,癸酉本后面二十八回再也无人可批阅增删,已写好的前八十回,此时也终于流传于世!
吴梅村为何接此这大工程,恐怕一是确为悼明,二是愤清,三是兄弟二人身份,明朝宗室遗孤,在明朝遗老中确有一定号召力。
以上,关于八大山人和牛石慧,有兴趣的可多去找点资料了解一下,这两位明朝遗孤,是相当之有骨气。八大山人之印章,是“三月十九”的变体字,这一天,正是崇祯皇帝煤山上吊死的那一日。
我谓之:气节!
《古梅图》不仅画技臻于化境,用笔如神,同时是研究八大山人思想的重点素材,是八大山人画作中具有极其重要地位的一副作品。
画成以后,八大前后三次题诗,每次题诗时间都不同,可见这幅画的意义对朱耷本人,也是极其重要的,否则不会题诗三次之多。
第一次题诗是“分付梅花吴道人”,前面已有解析;
而第二次题诗全文为:
得本还时末也非,曾无地瘦与天肥;
梅花画里思思肖,和尚如何如采薇。
后面还有一个重要的时间落款:壬小春又题。
这首题诗,写在《古梅图》上,几乎不知他想表达什么意思。
但对八大研究者们来说,又不能视而不见,这诗一定有所指,不然八大山人不可能“壬小春又题”,这事一定对朱耷非常重要,他才又在此画上加了这么一首。
第三四句学者们是搞明白了的,因为三四句讲的是两个典故。
一个是郑思肖的典故,此公是南宋人,南宋灭亡后,坐着躺着都面朝崖山方向。他擅长画墨兰,但他的画从来不画根部与泥土,画的是无根之兰,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土地都被蛮夷夺去了,何曾有土”,是个大大的硬汉。
另一个“采薇”的典故出自伯夷、叔齐不食周粟,也是不忘故国的著名人物。注意,伯夷叔齐也是两兄弟,两人也同是商末的宗室子弟。
很明显三四句是朱耷身为明朝逃亡宗室,以这两个典故来自勉,这是研究八大的专家们所公认的。
问题出在第一二句“得本还时末已非,曾无地瘦与天肥”,既无典故可依,八大也没给出提示。
专家们研究来研究去,只知道朱耷在说一件事,一件与他密切相关的事,一件对他意义重大的事。但究竟是什么事,实无法猜透。
但是,如果按本文前述内容中,所推测判断的红楼创作过程,解读此诗却轻而易举。
诗句含义,按字面意思理解就行。
“得本还时末也非”,什么叫“得本还时”?自然是多年前交给他人增删修改的初本,现在完成交付返回了,画家兼诗人心情不错,特别题诗一首以为纪念。
“末也非”三字,意思为世事变幻、沧海桑田,现在却已非当年的那个末世。
“曾无地瘦与天肥”,这句有点难度,“与”是“给予”之意。“地瘦”指明朝百姓,“天肥”指大明皇族。
连起来理解,意思是:前明从没有盘剥百姓,夺百姓财富来维持皇族阶层的奢靡生活。
从历史观来看,朱耷这话有点不太地道,但从他所处的明宗室立场,也可理解。
明宗室子弟至明末已有十余万人,明末财政破产与宗室问题有重大关联。
红楼书中,贾府用度之奢华、支出之庞大、乌进孝庄子上“进贡清单”之触目惊心,这无一不是盘剥百姓而来。
所以,这第二句是朱耷在为朱明皇室宗族辩解。
而红楼书中,事实上有大量描写,在客观上体现了贾府盘剥百姓过重,这些搜刮来的财富,也确实让贾府一帮公子小姐甚至家奴们维持着奢靡的生活。
朱耷《古梅图》上题的第二首诗,意思便是如此。第一句表达了收到反馈回来的红楼增删本子的欣喜之情,又感叹了一下沧海桑田,第二句辩解了一番,表示国破非我罪,我等宗室并未压迫剥削百姓,第三四句继续表决心,并以古之贤人自勉。
再说一下这第二首诗后的落款,出现了五个字“壬小春又题”。
是否眼熟?脂批中“壬午”二字频率很高。壬午和壬小春是否同一年?恐怕有这个可能。可惜题字上只有壬小春三字,无法确证就是壬午年,叹叹!
前文已经谈了八大山人两首诗,即将要说的第三首,则体现出八大与红楼梦最为直接的关系。
《红楼梦》甲戌本原文摘录,第七回回前诗:
十二花容色最新,不知谁是惜花人?
相逢若问名何氏,家住江南姓本秦。
八大山人曾有一诗,注意诗名,《问香楼》。
十二风流曲曲新,闻香谁是问香人?
若从此处寻花悟,缘起无端堕六尘。
稍稍懂诗之人,均可看出两诗之间的明显关联性。
“十二风流”,即是金陵十二钗,第一句说的就是十二钗的十二首专曲,分别对应为:
《终身误》—— 薛宝钗;《枉凝眉》 ——林黛玉 ;
《恨无常》—— 贾元春;《分骨肉》—— 贾探春;
《乐中悲》 ——史湘云;《世难容》 ——妙玉;
《喜冤家》—— 贾迎春;《虚花悟》——贾惜春;
《聪明累》——王熙凤;《留余庆》——贾巧姐;
《晚韶华》——李纨;《好事终》——秦可卿。
八大若非是红楼作者,或者与红楼作者有重大关联,他怎会有“十二风流曲曲新”之语。
而两诗中“问香人”与“惜花人”,又为绝妙的对仗,且两诗第二句都是问句,第三四句都是对一二句的回答。
以上一画三诗,足以证明八大山人,与《红楼梦》成书,有密切而直接的关系。
最后,谈一谈八大山人之弟“牛石慧”这个名字,其实我要说的就一句话:
“石慧”者,通灵宝玉也!
首发第一篇为感谢新朋友们,额外增加一章,谢谢!
红楼之中,有个极为著名的“荣禧堂之谜”,百年来,历代红学学者和读者们从未有过真正的答案。
各位读红楼,有个事一定会感到奇怪,荣国府贾赦明明是长子,却只简单袭了个爵,住的是“荣府别院”,说是“别院”,其实就是偏房。
而次子贾政,却住在贾府正院,用的是荣国府正堂“荣禧堂”。明清大族都有堂号,“荣禧堂”正是荣国府堂号,但凡大族中使用堂号之人,原则上就是该族族权和家产的继承人。而贾母老太君,居然也是跟着二儿子贾政的。
这就有点匪夷所思了,贾府为何要“废长立幼”?作者这么写,是什么意思?堂堂国公府,难道就不怕被对手们参上一本,定个“不知礼数、枉顾人伦”的罪名?
以上,就是赫赫有名的“荣禧堂之谜”。大多数红楼读者,怕是念书时就有了这个疑惑。
这个问题,百年来各家学者们争论不休,周汝昌老先生解释说贾政是抱养的,所以贾府格局如此奇怪。我极为尊重老先生,此说法诸君自己判断。
除此之外,还有“贾赦品性败坏说”、“贾政有官在身说”、“贾政父凭女贵说(元春封妃)”等等。
这几个假设,坦白说,基本上是无稽之谈。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稳定的基石是什么?是举国上下严厉的宗法制度。“皇权不下乡”这句俗语大多数人都听说过,封建王朝对基层的控制就是通过宗法制度来实现的,否则就会天下大乱。
国家国家,大至一国、中至一族、小至一家,都得遵循宗法制度,包括帝王在内,概无例外。
宗法制度的核心中的核心,即“嫡长子继承制”,这在古代就是隐形宪法。万历想废长立幼,立郑贵妃儿子福王为太子,争了几十年的国本,一样败下阵来,在宗法前,帝王一样受到严格的约束。
那有没有违背嫡长子继承制成功逆袭的呢,有,朱棣。
他的办法很简单,也很粗暴,起兵击败明王朝百万大军打进南京就行。
这活一般人做不到,不具备普适性。
宗法,即为明代的政治正确。无论后台是谁,有没有官身,嫡长子继承制不能动,宗人府礼部锦衣卫并非摆设,岂能允许区区荣国公府瞎搞。
所以前面那些假说都是胡乱臆测。
关于贾赦贾政这个疑团,还有一个说法,还是介绍下。
“满族旧俗说”,就是拿贾府情况去套曹寅一家人,贾府即曹府。因为曹府是汉军正白旗,而满清还在关外时,曾有过游牧民族“幼子守业”的习俗,由最小的儿子继承家业。
但这说法有两个麻烦。
第一个就是贾府老爷和少爷们,与江宁织造府的男人们始终对不上号,如果能一一对应,那“北京曹雪芹”的爹是谁这个千古之谜早就解开,我今天也不用在这和诸君谈什么红楼梦了。
第二个麻烦是,红楼原文中有一段著名对话,是贾宝玉和芳官的,双方亲切友好地探讨了“耶律雄奴”这个专有名词,我就不贴原文了,大家都知道。
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贾宝玉对“犬戎”是极端蔑视的,算是个皇汉份子,这满洲正宗正白旗居然出了个皇汉,岂非让人啼笑皆非。
古人对家族看的极重,绝不会拿与祖宗相关之事来调侃,如果贾府属八旗,贾宝玉不可能说出这样一番关于“耶律雄奴”的对话。
“满州习俗说”就介绍到这里,所以拿这个说法来解释“荣禧堂之谜”,可信度嘛,请自行判断。
额外说一句,满清入主北京后,马上就扔掉了“幼子守业”这种落后的继承制,不信可以去查查《清史稿》,入关后八大铁帽子王哪个还在玩这套几百年前蒙元时期玩意的。都文明人了,不搞这套。
那有人会问了,按你以上这些描述,除了脂砚再世、雪芹重生,岂不是“荣禧堂之谜”就无解了?
有解,有解。
我只是先告诉你哪些是错的,免得某些人之后在评论区怼我,我懒得再大篇大篇打字去回复。
请集中注意力,关键的内容来了!
朱耷兄弟,前文已有论述,均为宗室子弟,是朱元璋第十七子,初代宁王朱权九世孙。
这初代宁王是哪位呢?在明史上,其实他很有名。
朱权,十三岁封宁王,十五岁带兵,手下带甲八万,战车六千!驻地大宁,即现在内蒙古赤峰市附近,左边宣府,右边辽东。
大宁镇的位置,看地图就知道,大明与北元对峙的前线。
朱元璋儿子们确实勇武过人,朱权十五六岁年纪,就到前线拿刀和蒙古人对砍,是个真正的猛将,不仅如此,他手下还养了明初最强骑兵“朵颜三卫”。
不过以上内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四哥朱棣的邻居,更重要的是,朱老四起兵“奉天靖难”时,他也被朱棣忽悠加胁迫一块反了。
朱棣对他弟弟朱权说:事成,当中分天下!
很明显,这是一句假话,估计朱权年轻比较好忽悠,大约也就信了,把数万精兵包括“朵颜三卫”在内交给了朱棣。
朱棣当了皇帝后,当然也没忘了他的这个弟弟。主要是没忘记他弟弟手下的精锐兵马,毕竟朱棣打仗时用的很顺手,印象很深刻,深知这些士兵的战斗力。
于是,他把朱权发配,不,安排到了江西南昌当藩王,位置是大明两京十三省的正中间。
朱权呢,王号没变,还是叫宁王,成祖给朱权的退休福利待遇还是很不错的,以后宁王一系,一直是诸王中最有钱的之一。
成祖这事干的确实很不地道,至于事成后天下一人一半之语,估计早被他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这也埋下了后来正德年间,宁王朱宸濠造反一事的伏笔。
所以,朱耷哥俩的祖上是造过反的,还是两次。第一次没什么事,没了兵也不失王侯之位,但第二次宁王系再次造反时,就真的把自己作死了,史称“宁王之乱”。
正德十四年(1519),宁王朱宸濠正式在南昌起兵,聚众十万,想要复制朱棣的成功之路,只是不幸踢到铁板。他的对手,是时任赣南巡抚的王守仁。仅仅一个月,5岁都还不会说话的王大人,带着一群民兵就把朱宸濠的叛乱扑灭了。
这一灭,对朱耷哥俩的命运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尽管他们那时还没出生。
史载:诸支俱亡,余建安、乐安、弋阳三国。
宁藩嫡支不是战死就是处死,只剩了点轻罪的残余存活,而远支的建安、乐安、弋阳三国因没有参加叛乱,则留了下来。
重点是,嘉靖二年,朝廷下旨封当代弋阳(端惠)王朱拱樻为“宁府宗理”,代管宁藩一切事务,包括土地财物等庞大藩产,此人即朱耷曾祖。
需要说明的是,朱耷曾祖虽然掌了宁王系的家,但嘉靖并没有给“宁王”爵位,所以,宁王封号还是属于已被处死的朱宸濠。
这下弋阳王一支突然乌鸡变凤凰,原本远宗小支,摇身一变,成了事实上的“准宁王”。
朱拱樻的“准宁王”,干了不只一年,而是一做就是二十九年。我有理由相信,他在代理宗藩这几十年内,只要稍稍会来点事,就完全可以使朱耷这些后代实现财富自由,不需靠爵位工资吃饭。
因此,宁藩一系是整个明朝宗室最奇特的一支,特别是朱宸濠叛乱后,嫡支消亡殆尽,远支却闪亮登场主持大局。
换句话说,原来的嫡支基本消亡殆尽,即使剩下一点残余也是苟且偷生,而庶出的弋阳一支却最终掌了权!
看一看这荣国府,不就是长子贾赦袭爵不管事住偏房,次子贾政反而住正院袭堂号掌家掌权么。
而从以上观点,则可推断出,荣宁二府,对应的当是大明帝室谱系。
荣宁二府,荣国府代指宁王一系,宁国府应是指代朱棣燕王一系。朱棣朱权是亲兄弟,开创荣宁二府的贾源贾演也是亲兄弟,均为武将出身,提着脑袋干活的。
宁国府创始人贾源为兄,朱棣也是兄,宁国府称为“东府”,明时以东为尊,明显宁国府地位高于荣国府,朱棣住的紫禁城地位当然高于朱权住的宁王府。
而且书中宁国府还住了一位皇帝,贾敬先生,嘉靖是也。这几乎不是暗示,是明示了,嘉靖,正是属于朱棣一系的明帝谱系。不仅如此,整个贾府的族长,也是属于宁国府的,贾敬就是族长。
自朱棣朱权兄弟开始,明朝皇室和宁王一系,就是相爱相杀。宁王朱权后人,可一直记得朱棣讲的“中分天下”。事实上,明代诸王,在后来宁王朱宸濠叛乱前,宁王系就一直是最有实力的藩王,是当之无愧的诸王领袖。
“荣禧堂之谜”和荣宁二府的秘密,至此真相大白,荣国府之事,讲的就是宁王一系之事,二者如出一辙。
本篇结语:首先感谢头条君以及头条文史类老师,在他们的积极帮助下,作者君有关一些红楼研究探索的浅薄成果,终于在头条号上与各位读者见面。
本篇为作者君新书《新解红楼梦》的第一部分,既是引子,也是核心观点。至此以后,作者君将以本文为起点,逐步揭示红楼一书的真正内涵,展现红楼作者深藏于《红楼梦》文字中的宏大画卷。
《红楼梦》究竟在讲什么?“曹雪芹”他究竟想通过此书表达什么样的思想?
以上两个问题,是存在于几乎所有社交媒体之中的永恒话题。作此连载,正是要把红楼中无数晦涩不明之处,一一解析,将其真貌呈现于诸位眼前。
作者君之解读,将立足于部分现代红学研究结果之上,并严格遵守以原文为基础,以脂批为依据,以信史为准绳三大原则。目前的存稿,原则上将按平均每天一篇的速度上传,欢迎大家在每篇文章下留言讨论。
另外,万分感谢不少从某乎追赶而来的原朋友们,因我之缘故,您们之中大多新下载了头条端并注册,在下实铭感五内,谢谢您们。同时,我也期待着在头条这个平台上,认识更多的朋友们。
最后,万万别忘了关注一下作者君,这样您就能方便而及时地看到更新。
(目前秦可卿、林黛玉、薛宝钗、元春、迎春、探春、惜春等人解读均已更新,在作者君主页,标有“深度解析”前缀的文章,均为连载章节)
秦可卿是否真有其人?脂批中畸笏叟为何要命曹雪芹删去“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一节?秦可卿这位堪称红楼梦中最神秘之人,她的真实历史原型人物究竟是谁?
请点击下节:深度解析:《红楼梦》秦可卿历史人物原型追溯(上篇)
深度解析:《红楼梦》秦可卿历史人物原型追溯(下篇)
特别声明:本文中内容多为开创性学术观点,版权已作登记及受到保护。非经本人同意,不得转载、引用本文中内容(头条用户进行原文转发、分享不受此限),更不得用于营利性经营活动,违者本人和有关部门将追究其法律责任及赔偿,版权保护,人人有责!
0 条